□本报记者 华 唯
通 讯 员 方 刚 马维国 姜治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罗山教育的每一项成绩,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全县教师的心血、智慧和汗水,他们用责任与激情抒写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全体学生的热爱。
坚守农村,视学校为家庭
在罗山县石山口水库上游,彭新镇的最北端,有一所库区移民小学叫公山小学。李化勇既是教学点的负责人,又是任课教师。30多年了,他一直没离开这个让他挚爱的校园。
李老师的家和大部分学生的家一样,与学校间隔着石山口水库,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小木船,李老师天天划着小船上班下班。每逢雨季,石山口水库水位上涨,李老师还要一个一个接送学生,从不言累。30多年来,划破了8只小船。在这条水路上,留下了他风雨无阻的身影,也留给了无数孩子求知的希望。
罗山县位于大别山区,在教师队伍中,有近三分之二的教师驻守在农村中小学,驻守在大山深处。有些教师,面对着一边是渴盼相聚的亲人,一边是求知若渴的学生,而他们的选择只能是舍小家,顾大家,等到周末或者放假,才离开学校,乘车从农村到乡镇、到县城、到外乡,甚至到外县,辗转几十里、几百里,才能与亲人团聚。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他们往返奔波于家与学校之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不迟到、不早退,不耽误学生一节课。他们以自己别样的奉献诠释着教师的本色——坚守,守住清贫,守住寂寞,更守住那份对教育的执着。
爱岗敬业,视质量为生命
“为了不辜负家长、学生的期望,我像一只无法停止旋转的陀螺一样,超负荷地工作着。”师德报告会上,罗山高中教师杨安琴的动人事迹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
2008年秋季开学后一个月,罗山高中高三某班的班主任和两位任课教师相继调走,班级顿时陷入瘫痪。从没当过班主任的杨安琴在同事和领导的鼓励下接替了班主任并兼代两个班的外语课。上任的第二天,杨老师便遇到了挑战:班级有几个高分学生,有的要转校,有的要转班。用学生的话说,他们不想冒这个风险,不敢拿自己的前途作赌注。杨老师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她找到那几个想转走的学生,经过交谈向他们承诺:“两周内,如果觉得班级状况没有明显好转,如果觉得我比原班主任差好多,我保证亲自把你们送到想去的班级。”接下来的一周内,杨老师每天找10多个学生交流,不仅记住了班中每一位学生的姓名,而且还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了档案卡,上面记录着他们的性格、家庭状况、考试成绩、优势及薄弱学科以及他们为之奋斗的理想院校等。每天早上学生们还未到教室,杨老师便第一个走进班里,静静地等着他们的到来;夜晚,看着学生们一个个从教室离去,检查教室门窗后,又匆匆赶向宿舍,督促学生们就寝,11点多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不到两周,班级面貌焕然一新,学生们的脸上写满信任,任课教师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学校领导们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由于工作太忙,女儿常常无人照顾。很多次,夜里女儿一觉醒来,穿着单薄的衣衫,从家里跑出来,对着教学楼大声呼喊着妈妈。杨安琴将女儿放在办公室让人照看一下,自己依然坚持到下自习后最后一个离开教室。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的高考,这个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二本上线人数32人,三本上线人数共59人,成绩居全校第一。
教师苦教是罗山县教育系统“三苦”精神之一。长年累月,他们在一方小小讲台上挥洒汗水,在一摞摞作业本里渗透爱心,在一次次辅导中循循善诱……他们用深夜长明的灯光、早出晚归的身影,诠释着教师是园丁、是蜡烛、是春蚕真正的内涵。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