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万海峰(1920.9~),河南省光山县人,1933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28军,1935年11月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入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过鄂豫皖苏区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著名的黄桥决战中担任侦察任务,参加了苏中反扫荡和泰兴、盐城、高邵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参加苏中七战七捷、两次涟水保卫战、孟良崮战役、平汉路破击战、豫东以及淮海、渡江、解放长山列岛等战役和战斗,曾3次负伤。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师长、副军长、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副政委,成都军区政委,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在抗美援朝战斗中,指挥了志愿军夏季反击作战,还参与指挥了唐山抗震救灾和华北实兵战役演习。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先后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三大代表、十三届中顾委委员、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没有名字的“红小鬼”

有人说,万海峰上将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革命史。

这位戎马一生的老将军,沙场征战几十载,经历战役无数:他13岁就参加了红军,参加了长征时期红军主力撤离后,保卫鄂豫皖苏区的敌后游击斗争;抗战时期,他在著名的黄桥决战中担任过侦察任务;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及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解放后,他跨过鸭绿江挥师东进,指挥了志愿军夏季反击战;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他又主动请缨,参与指挥了抗震救灾行动……

然而,谁能相信,这位统帅过千军万马的上将,小时候连正式的名字都没有。

万海峰降生的时候,不会识文断字的父母只给儿子起了个乳名,叫“毛头”。3岁那年,毛头对母爱还没有来得及感知的时候,母亲就因病去世了。父亲万田润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无暇照管3个儿女,只得托付二姑照料毛头。

生活的磨难,使得毛头变得十分乖巧,经常帮助二姑放牛、割草、打柴。红军出现后,毛头看到他们写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标语,就渐渐明白了:跟着红军,穷人才能有田地!于是当红军的种子就在他心头萌发了。

1932年,红军首次攻占了光山县城。看到队伍里有和自己差不多大的红军,毛头心里羡慕极了。他伸手要摸小战士的枪,人家却不让他碰。没多久,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一夜之间全部撤离了光山县,一切又恢复了老样子,家里分的田地又被地主夺走了。

这时,在外乡帮工的二叔突然回到家里,要去投奔红军,刚满13岁的毛头也要去。二叔带着毛头翻山越岭,终于找到红军光山独立团。独立团的领导见毛头年龄小、个头矮,不愿收他,毛头急切地说:俺从小就会干农活,什么苦都吃过!放哨、送信的活儿,用不着大人去干,让我去不是正好吗!部队领导被毛头的聪明伶俐逗乐了,终于收下了他。队伍里当时数毛头年龄小,但他毫不示弱,争着站岗放哨,人们都夸他懂事。

加入红军不久,二叔被病魔击倒了。那时,红军正处于敌人的围剿之中,处境极端凶险,没有条件照顾重病号,就让毛头护送二叔回老家。

这对毛头来说,不啻是个严峻的考验:当时部队驻地一带是国民党围剿红军的重点地区,距他们老家有几百公里,每个路口都有敌人设下的封锁线,随时都有被抓住杀头的危险。毛头搀扶着虚弱不堪的二叔,沿着小路穿行。有几次差点被白军发现,他机灵地藏在草丛中躲了过去。快到家时,病饿交加的二叔却永远地倒下去了。毛头强忍悲痛,把二叔掩埋在路旁的坡地里。

突然的变故、巨大的悲痛之后,13岁的毛头一下成熟了许多。接下来该何去何从呢?此时,摆在毛头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回老家,一是寻找红军。家乡虽然近在咫尺,可是回家是没有出路的,还会牵连二姑全家;而回去找红军,部队时刻都处于运动状态,现在他们在哪里还是个未知数,但毛头知道,红军是向西北方向走的。

毛头擦干了泪水,毅然向着西北方向走去。从此,这个弱小的红军走上了革命的漫漫征程。

“铁军”使大别山红旗不倒

我们经常在影视剧里看到长征途中,红军被敌人围追堵截的惨烈情景,有人还因此造出了一句“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的俗语。可以想象的是,红军主力长征后,那些留在根据地坚持敌后游击斗争的红军的处境,也是极其艰苦卓绝的。

几天后,毛头在路上遇到了红28军,红28军政委高敬亭把他留在身边做了一名警卫战士。

红28军是红军主力进行长征后,留在鄂豫皖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的兵力最多、部队建制最完备的一支红军。在抗战爆发前的3年中,红28军将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斗争,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罕见胜利,成为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英雄劲旅。毛头刚来到红28军,就赶上了这一特别艰难的时期。70年过后的今天,说起红28军,万海峰上将自豪地说:“红28军是插入敌后的一把‘尖刀’,有了这支铁军,大别山的红旗始终没有倒下!”

红军主力撤离后,1936年初,蒋介石严令国民党十几万军队反复“清剿”,使鄂豫皖苏区几乎变得“鸟无栖息之所,人无藏身之地”。敌人扬言要5个月解决问题,妄图彻底消灭红28军。在坚持鄂豫皖苏区斗争的3年中,红28军物资极端匮乏,生活极度艰难,由于敌人的封锁,他们经常被困在山里挨饿,有时候数日也难进一餐,只能靠野菜、树叶充饥,甚至连水都喝不上。

游击战的生活异常艰辛,智勇双全的著名红军将领高敬亭,指挥着这支孤悬敌后的弱小队伍,战胜了百倍于己的敌人。高政委连日抱病指挥,身体日益虚弱。自幼在山林中长大的毛头能够辨别出各种野菜、野果哪些能吃。每到宿营地,他一头钻进山林中,细心采摘野菜,供首长和战友们食用。为确保首长的安全,凡是给高敬亭吃的野菜野果,毛头都要先尝一尝,经常烧盆热水让高政委洗澡解乏,从小学会的针线活也派上了用场,高敬亭很喜欢这个“红小鬼”。

一天,高敬亭和战士谈心时,有个战士觉得自己的名字不好听,请首长帮助改个名。毛头想起自己还没有正式的名字,也提出了起名的请求,高敬亭欣然应承,说:“我们红军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这个战斗集体像海洋一样大,像山峰一样高,部队和个人都有光辉灿烂的前程。你姓万,就叫万海峰好不好?”

战士们齐声叫好,从此,毛头才有了正式的名字。

在刀光血影的斗争中,在血与火的考验下,万海峰迅速成长起来,年仅17岁就成为正式党员。回想起这段峥嵘岁月,万老感慨万千:“长征时期坚持敌后斗争确实很锻炼人,我跟随在高政委身边,参加了很多战斗,见识了高政委处事若定、镇静自如的卓越指挥艺术,可以说找到了人生的榜样!”

硝烟与炮火伴随他成长

让万海峰深感幸运的是,他的军旅生涯遇到了不少蜚声中外的著名将领,他日后能够成为共和国上将,也许正应了那句话:强将手下无弱兵。

1940年1月,万海峰在新四军教导队学习毕业后,分配到陈毅、粟裕身边当参谋,这让万海峰大开眼界。

当年5月,为了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陈毅、粟裕奉命率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人员渡江北上。然而,沿途有日军严密封锁,群众对新四军也存在不少顾虑。

时任侦察参谋的万海峰担任了渡河保障任务,他带领侦察员化装侦察,通过当地游击队和群众,查明了敌情,极其谨慎地找到了摆渡的船只和可靠的船夫,选定了安全的摆渡点。

这天,在约定的渡口,出现了一位身着长衫、头戴礼帽、风度翩翩的中年男子,他身边跟着几名随员,俨然像个富商。万海峰认出来,此人正是陈毅司令员,陈老总如此轻装简从,冒着很大的风险。但为了扭转苏北地区的抗战形势,陈老总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陈毅走到了万海峰的面前,他身边的人拍了拍万海峰的肩膀:“我们老板有急事,请给摆个渡吧。”万海峰立即将陈毅安全护送到对岸。这一幕,就是后来电影《东进序曲》中“陈老总只身渡河”的故事背景。

在陈毅、粟裕首长的领导下,他日渐成熟起来,逐渐走上了解放军指挥岗位。

1952年9月,万海峰所在部队奉命入朝参战。军长皮定均找万海峰谈话:“你当炮兵主任吧,炮火的运用直接关系到作战的胜负,它是打击敌人的铁拳。现在,我把这个铁拳交给你了!”

建立统一的炮兵指挥机构,在该部队历史上尚属首次。步兵出身的万海峰一切都要从头学起,部队对炮兵火力的要求是准、狠、猛,为了准确掌握敌情,万海峰带领战友们研究、改进侦察方法,分片包干侦察地域,相互弥补、相互校正,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摸清了敌人的活动规律。万海峰还提出了开展“游动炮群”作战的思路,依靠突然、近迫、猛烈的急袭,打击敌炮兵,收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效果。他还创造性地将这种“游击”战术推广到高炮部队,提倡游动“设伏”,奇袭敌机,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军高炮炮型老、射击高度不足的弱点。

志愿军夏季反击战中,在攻击一处无名高地时,万海峰指挥炮兵对据守该高地的美军阵地实施15分钟急袭,使我军的突击排仅以10分钟就突破了敌人的防御阵地。炮兵当即延伸射击,有效地压制了敌人的火力,突击分队经过50分钟战斗,全歼守敌一个加强连!次日,当敌军以30辆汽车满载后续部队集结时,我炮群以3分钟火力急袭,歼其大部。万海峰指挥三打无名高地的战斗,共歼灭美军1800余人。

担任炮兵指挥员仅一年,万海峰就指挥得游刃有余,有人用毛泽东的诗盛赞他迎难而上的精神: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摘自《郑州日报》余英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