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李亚东 刘 健)近年来,潢川县按照省委“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总体部署,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突出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在实现农村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同时,加速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辐射,探索出“新区推动、中心带动、生态互动和产业拉动”四种社区类型。
以群众主体为原则,明确“为谁建”。该县从最初的选址、规划到后期的外观设计、基础设施配套,从群众比较关注的建设方式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征地等一系列环节,都坚持阳光操作,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把更多的村民代表吸收到社区建设的决策层、监管层;广泛宣传教育,帮助群众算好财产增值、收入增加和生活改善“三个大账”,真正调动起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区建设中当主力、唱主角。
以科学规划为先行,保证“建得好”。该县注重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持续性、特色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各类规划,使全县42个新型农村社区切实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五规合一、五规同向、五规同步”。
以政策扶持为依托,确保“建得起”。该县通过土地增减挂钩、置换和综合整治等方式,优先为社区建设提供用地;将村村通、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集中投向社区建设,先后整合涉农资金3亿多元;县财政拨付专项奖补资金2000多万元,直接支持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吸纳民间投资和成功人士出资,累计启动民间资金10亿多元。
以设施建设为平台,争取“引得来”。该县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先期推进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配套图书阅览室、文化大院、健身广场、幼儿园、超市、卫生室等公益设施,让农民过上城市社区、农村乐园的新生活,促进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二元融合。
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力争“留得住”。该县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二三产业,努力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在打造粮食核心区的基础上,围绕“鳖、鸭、花、猪、水产、羽饰”等六大特色支柱产业,培育一批特色产业专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