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波
日前,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新标准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和“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内容。舆论普遍认为,新24孝的内容包括更贴近生活,更创新的标准,更具有操作性和现实意义。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孝”文化也应与时俱进,既要传承也要创新,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国家三部门联手颁布新版“24孝”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新“24孝”行动标准就像一面镜子,有了新版“24孝”,子女是否孝顺便有了新的评判标准。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是否高尚的重要标准。父母将子女抚养成人真的很不容易,给予了子女无私的爱和世界上最大的幸福,他们理应得到子女的关心与孝敬。孝敬父母理应成为每位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然而,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为了生计而忙碌、奔波,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经济压力压得人们透不过气来,有时往往忽视了对父母的关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几千年孝文化传承的脱节伤害的不仅是广大父母的心,而且对青少年孝敬父母和长辈意识的培养也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中华孝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最不能等的,就是孝敬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助我们成长,我们何以为报?孝敬父母不能等待。今年6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中新增一条“常回家看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论。国家三部门日前共同颁布的新版“24孝”,同样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论。
作为子女,我们无论工作有多忙、离家有多远,对父母的孝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被忽视、被打折扣,更不能把孝敬父母看成是一种负担,而应成为我们的一种自觉行为。
孝敬父母要有标准,更要有实际行动。衡量子女孝顺与否需有一把“尺子”。评判子女是否孝顺,传统的“24孝”多少显得有些过时了。颁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子女孝敬父母、长辈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尽管这把“尺子”一时还不够精确,甚至还存在不少瑕疵,有的条款让为人子女的我们一时难以做到。但这并不是问题。有新版“24孝”行动标准总比没有好,新“24孝”会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得以完善。有了新版“24孝”行动标准的指导和约束,相信大部分做子女的都会自觉参照执行,努力去孝顺父母和长辈的。
新“24孝”行动标准的出台是与时俱进的产物,是新时代孝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时刻提醒、督促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将孝敬父母和长辈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将几千年的中华孝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