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昊 董 勇

昨日,沈长城夫妇下班了,小两口骑着摩托车回到家里。

沈长城夫妇是浉河区东双河镇双河村人。去年6月份,他们离开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偏僻山村,告别了小瓦房,搬入镇上的双和佳苑新型农村社区居住。

“3层的套房,还带个小院,总共200多平方米,带装修下来花了20多万元。这房子是政府帮我们规划,住户们自己掏钱建起来的。”坐在新居里,小沈幸福地告诉我们。“以前,我在深圳、东莞打工,都干了十多年啦。老觉得那儿不属于我,一直想回家来,可又担心找不到合适的活干。近年来家乡发展挺快的,镇上还建起了工厂,我就回来了。现在,我在镇上恒信发制品公司找到了一份机修工的工作,媳妇也跟着我进了厂。我们两口子每个月能拿到6000多元的工资呢。在家门口上班,我们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心里踏实多了。”

“原先住在老宅子那,交通、瞧病、小孩上学、买东西都不方便。现在,小区里有卫生室、银行、商店、学校,都很近,附近还有餐馆,中午咱们就去那儿吃饭。”小沈热情地邀请我们。谈及居住环境的变化,沈长城说:“小区能容纳2000多户人家。政府的整体规划设计就是不一样,房子都是比着城里的样式建起来的。有阳台、水冲式厕所,条件不比城里的差。”

“家里的田地都流转给合作社啦,小田变成了大田。社里推广了新品种,实施了机械化管理,粮食产量也上去啦,坐到家里就可以分到红利。”小沈感慨地说:“住社区,在家门口上班,这是老辈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我们可都赶上了。小区有绿地和健身器材,还有广场。每天晚上,住户们可以在广场上跳舞、看电影,镇里还不定时组织文艺演出。环境可以改变人,在小区居住就是好,人的素质也上来了。”

“听镇政府里的人讲,镇里将来还要引入更多更大的企业来投资。到那时,我们就业的路子就更宽啦。”

双和佳苑小区是浉河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何持续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浉河区主要领导告诉我们:“首先要敢做,只有先试先行,才能不断积累经验。我们充分发挥村两委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资金互助合作社的作用,‘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