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 韩 洁 何雨欣 吴 雨

发展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大国崛起、兴衰更替之时,却往往发生在风云际会的一个关键历史阶段。

十年来,在全球政经形势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和变革的形势下,党中央高瞻远瞩、科学判断,提出并强调“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意识已牢牢确立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

十年来,在一系列复杂挑战和难得机遇的交织中,党中央带领亿万人民,抢抓机遇、科学发展,妥善应对急事难事,成功办好大事喜事,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中国已站立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机遇,改变中国;机遇,仍在继续……

在促发展中抢抓机遇——牢牢把握住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实现快速腾跃,走出一条世界瞩目的中国之路

7月27日,伦敦奥运会开幕当天,在离白金汉宫不远的兰卡斯特宫中,英国政府精心举办了一场“中国商业日”活动,包括联想董事长柳传志等100多位中国民营企业家前来参访。

选这个特殊日子,彰显出英方的格外用心。有外媒评论,这是在欧洲经济阴云密布的背景下,期望汲取中国强劲的经济动力来促进英国经济的复苏。

不仅是英国,如今环顾全球,有哪个国家会小觑来自中国的经济力量呢?

在过去短短十年间,快速腾跃的中国已惊艳世界,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跃居到世界第二,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

中国跨越的秘诀何在?

正如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所言:“中国找准了历史方位,那就是在发展中抓住战略机遇,牢牢把握住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实现了快速崛起。”

机遇带来发展,发展就是机遇。

“综观这10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2年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对此作出精辟概括。

机遇,往往垂青有准备的人、积极应变的人。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更是如此。

十年中,尽管全球格局变动不居、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尽管国内经济复杂多变、自然灾害接连不断,但中国牢牢把握住发展是第一要义,在抓机遇中促发展,在危机中求机遇,一次次实现历史的跨越。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提供了全面融入世界的难得机遇。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凤英深有感触:从几十个人的乡镇小厂起家,入世后如今发展为出口汽车皮卡占据国内前列的大企业。“过去十年,我们和祖国一起成长。对公司而言,入世就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

如同长城公司一样,受益的中国企业何止千万家?入世十年后,中国也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2008年开始肆虐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是中国在发展中遭遇的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金融危机掀起的惊涛骇浪,党中央、国务院沉着应对,及时出台并不断完善一揽子计划,努力化危为机,打响了一场气势磅礴的应对金融危机的硬仗。

从当初“高台跳水”到实现“V型反转”,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中实现逆势上扬。即使受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中国经济依然实现9.2%的增速,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名副其实的“发动机”。

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给了中国更多展示和发展的机会。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国向世界全面展示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从G20峰会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来自中国的声音让世界更加关注、更加重视。

从量变到质变,从小机遇到大机遇。

回眸十年,中国实现蜕变,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一个东方大国正在崛起: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高,2010年就跃居世界第二;

——经济年均实际增长10.7%,对全球经济年平均贡献率超过20%;

——外汇储备突破3万亿美元,连续六年稳居世界第一;

……

“过去十年我国发展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正是紧紧把握战略机遇期的结果。”经济学家林兆木如此表示。

在推改革中抢抓机遇——不失时机推进改革,排除机制障碍,释放出发展的强大动力

机遇促进改革,改革催生机遇。

2012年2月,尽管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也在加大,但访问过上海后的美国IBM总裁罗睿兰却更坚定了在中国发展的信心。

令罗睿兰钟情这里的一个原因是,她来访时了解到,中国正在启动由上海开始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这一改革有助于破解影响服务业发展的税制瓶颈,从而使试点地区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大大增强。

今年8月1日起,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已从上海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等10个省市。“这项改革全面推开后其减税规模将达千亿元,无疑带来新的一轮发展机遇。”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说。

机遇可遇而难求,能否抓住机遇、创造机遇,关键在于能否锐意改革创新,打破制约发展的桎梏。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自此进入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新时期,这也源源不断激发出国企、民营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活力。

十年间,从2005年“非公36条”到2010年“新36条”,再到近期各部门密集出台的“新36条”实施细则,制约民间投资发展的障碍在不断破除。

战略机遇期在为改革攻坚提供着难得良机,而纵深推进改革也能创出化危为机的奇迹,不断延长战略机遇期。

税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十年间,从取消实行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到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再到启动成品油税费改革,一系列税制改革不断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增强新动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改革更属“敏感地带”。十年间,从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成功上市,从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到创业板市场顺利开启……改革创新促进金融业壮大变强,在应对金融危机风浪中屹立不倒。

十年改革,十年机遇,经济社会民生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经济走出快速增长的“黄金十年”,百姓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

“改革是促进发展的最强原动力,更是抢抓机遇的机制保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

在转方式中抢抓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方式为主线,做出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抉择

十年磨一剑。从应对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到仍在蔓延的金融危机,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国,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

在应对一系列挑战中,人们越发清楚地意识到:解决矛盾、突破难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发展,只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地抓住机遇。

2003年,肆虐的非典警醒中国。2003年7月,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论断。同年10月举行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又明确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自然灾害发出警示,经济危机同样在昭告:实现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为决定国家命运走向的关键之举。

2012年上半年,在宏观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国内IT企业浪潮集团逆势突围,实现利润74.8亿元,到7月底实现累计利润同比增长54.9%。

“浪潮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战绩,正是因为抓住了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全国云计算产业的领跑者。”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说。

浪潮集团逆风飞扬的好势头,正是“转变方式、抢抓机遇”的一个生动写照。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与冲击,凸显出传统发展模式中深层次矛盾,倒逼中国革故鼎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上科学发展的光明大道。

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把节能减排列为约束性指标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年励精图治,党中央确立起科学发展的崭新理念,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突破口,使“中国号”巨轮始终稳健前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脱和抛弃黑色发展模式,步入绿色发展之路,这是今后中国面临的崭新机遇。”胡鞍钢认为,这更是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举和战略选择。

在迎挑战中抢抓机遇——面对机遇与挑战交织的新形势,敏锐把握发展趋势,奋力完成历史赋予的艰巨任务

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并思考着如何更高质量地起跑,奔向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今天的中国,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形势,国际金融危机的阴云还未散去,国内仍存收入差距过大、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等不少矛盾,未来发展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站在历史关节点上眺望,中国的机遇在哪里?机遇有多大?

“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作出的重要判断。

放眼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国际市场更为开放,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正呼之欲出,国际大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的局面没有改变。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雄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推进将继续提供强大动力,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将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在当前中国经济有所放缓、有人唱衰中国之际,刚刚卸任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态度明确,“我对中国经济依然充满信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成功发展主要是因为发挥了比较优势,现在我国的后发优势潜力仍然很大。”

抓住世界变革的机遇,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往往能化危为机,实现趁势而上。10多年前提出“金砖国家”概念的高盛公司董事长吉姆·奥尼尔曾这样表示:“永远别浪费一场好的危机。”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我们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把前进的困难和风险估计得更充分一些,积极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更加自觉地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总体上的感觉,中国是在上升,有很大的回旋余地,但是中国要把握好这个趋势。”7月29日,在英国参加完“中国商业日”活动后,联想董事长柳传志在微博中写道。

百舸争流,勇立潮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的大门依然向我们开放。胸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我们必须奋发有为、扎实工作,在科学发展的征程上奋力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新华社北京8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