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
毕业生走出校门,比起高扬理想主义的大旗,我更想谈谈技术性的“三知”——“知书”、“知耻”与“知足”。
读书人历来讲究“知书达理”。诸位即将毕业,还有点书生气,估计还愿意亲近书本。但我知道,很多人毕业两三年后,就不读书了,忙于日常事务,或整天琢磨如何赚钱。前几年我回广州,老同学见面,说起某某人很痴、很傻,都毕业这么多年了,还在读书。说实话,那一瞬间,我心里一凉——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怎么能这么说呢?可见,很多人早已远离了书本。
随着科技发展,书本的形态各异,不一定非“手不释卷”不可;但“知书”才能“达理”,那是永恒不变的。这里先提个醒:要是有一天,你半夜惊醒,发现自己已经好久不读书,而且没有任何异常感觉时,那就证明你已经开始堕落了——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也不管是贫还是富。远离书本,说明你已经满足于现实,不再苦苦追寻,不再奋力抗争,也不再独立思考了。
第二,关于“知耻”。大家肯定记得《礼记·中庸》的话:“知耻近乎勇”。而明末清初大儒、那位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先生,在《日知录》中称:“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也就是说,士大夫的无耻,乃整个时代堕落的表征。
我妻子参加北大中文系77级同学聚会,回来说了一句话,让我很感动。她说,同学聚会,他们清点了好一阵子,很得意——三十年了,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人“进去”。这年头,诱惑那么多,77级大学生又身逢其时,占据那么好的位子,居然没有人因贪污受贿等罪名而入狱。如此“清白”,值得庆贺。
诸位,今天落网而被法办的贪官,有不少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所以,在清点同学中有多少人当大官、赚大钱、为母校赢得光荣的同时,也请向北大中文系77级学习,清点一下同学中是否有“进去”的。名校毕业生,能认认真真做人,清清白白处世,也很值得骄傲。
第三,关于“知足”。有一回,北大中文系请老教授袁行霈先生给学生谈学问与人生,袁老师说到什么是“幸福”:你生而为人,而不是猪或狗,这是幸福;你长大成人,没有夭折或大病缠身,这是幸福;你有足够的智力与机遇,读大学、而且念的是北大,这更是万幸,应该学会感恩。他最后说到,生活在“伟大的时代”,那可能见仁见智;但袁先生演讲的立意很好——长存感恩之心。感激父母,感激家乡,感激老师与同学,感激这个时代。这么说话,听起来很“道德”、很“说教”,可随着年龄增长,阅世日多,你会逐渐领悟这个道理。在我看来,当下中国人,最大的心理隐患就在于怨毒太深,而感恩太少。(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