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吴晶晶 顾瑞珍 余晓洁
当历史的钟摆指向21世纪,经历了二十余年高速发展的中国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面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作出了科学的抉择——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从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到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创新的力量在神州大地奔腾释放。创新战略成为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推动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攀升。
关键时期,历史选择——面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神州大地吹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集结号”
2012年6月,注定被历史铭记。神九飞天,蛟龙探海,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科技发展的成就,让国人自豪,令世界惊叹。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十年走完了国外同类型潜水器近60年的发展历程;同样是十年磨砺,中国航天真正实现了“载人”飞行,完成了从首次载人、多人多天、空间出舱到空间交会对接的历史跨越。
这十年,是极不平凡的十年——党中央确定的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逐步形成共识,不断凝聚合力,创新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发动机”。
党和政府清醒认识到,我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逐步暴露出隐忧:过度依靠廉价劳动力,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处于低端;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受制于人……
面对机遇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为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指明了方向——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06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随之颁布。这份凝聚了2000多名专家心血的科技发展蓝图,明确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和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了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途径,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十年来,自主创新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央和地方颁布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财税、金融、产业、知识产权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解决制约创新的难题;
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到广大企业,纷纷就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行部署,力争在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为了抢占未来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大型飞机、高档数控机床等16个重大科技专项逐一实施……
今年7月,神州大地再次响彻创新的号角声——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作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开启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征程。
探索机制,激发活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自主创新步履铿锵
小小一支圆珠笔,再寻常不过。但少有人知,过去我国每年生产380亿支圆珠笔,笔尖珠芯近90%来自进口,墨水80%进口或用进口设备制造。
为了圆珠笔安上“中国珠芯”,我国专门启动科技支撑项目,到2014年实现笔类产品核心技术国产化。
制笔行业只是一个缩影。为了解决对外技术依存度过高等深层次问题,我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而在这个体系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只有走创新型道路,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才能摆脱国际市场产业链中低端打工者的身份。”京东方科技集团总裁王东升深有体会。
各地各部门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启动,大力营造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各地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带动一大批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半导体照明等数十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集聚行业龙头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攻克产业关键技术……
20多年前,华为公司是一家注册资金仅2万多元的小公司。凭借高强度的研发投入、独特的创新文化,华为冲破了国外通信设备巨头的垄断,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为中国赢得了声誉。
和华为一样,中兴、大唐、海尔等一批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成长为行业“领头雁”,并在国际市场纵横捭阖。
在企业创新能力大幅跃升的同时,国家创新体系其他方面建设也稳步推进——
全国千余家科研院所陆续完成企业化改制,走出了游离于经济主战场之外的困境。
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各地相继出台规划,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蓬勃发展,技术市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成为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载体。
千人计划、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从国家到地方,不断破除束缚人才成长的障碍。目前,我国研发人员数量达到280万人年,居世界首位。
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全社会创新活力被更加充分地激发出来:
——科研产出大幅增长,论文被引用数上升到世界第七位,2011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7.2万件,居世界第三;
——全社会研发经费不断加大,2011年达到861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3%,居世界第三位;
——知识创新成果丰硕,一批高水平的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基地逐步形成,超级计算机、铁基超导、基因测序等一批科技重点项目佳音频传;
——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攻克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设,支撑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创新战略引领中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身处长三角地区的苏州工业园区,是跨国公司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开发区之一,面临发展空间、环境容量等问题。
2006年,对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纳米技术进入人们的视野。经过几年发展,园区形成了纳米新材料、纳米光电子、纳米生物医药等产业布局,聚集相关企业100多家。
“在纳米产业引领下,园区每年新增科技项目超过600个,拥有各类研发机构200多个,走出了一条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之路。”苏州工业园区工委书记马明龙说。
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折射出各地不约而同的变化——从长三角到珠三角,从东北老工业基地到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各地纷纷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创新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效益不断显现。
“中国已经到了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只有通过发展科技,加快构建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才能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说。
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里,正当众多传统行业纷纷陷入困境之际,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却逆势上扬,成为众多企业实现“凤凰涅槃”的新契机。
推动经济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危机提出的要求,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之策。
2008年,处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市启动了全国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目前,全国已有42个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带动了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以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为代表,88家国家高新区也成为走创新驱动道路的先锋,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茁壮成长,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新兴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创新在支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百姓得到了实惠——
药丸大小的胶囊内窥镜机器人,只需口服就能轻松进入患者肠道,它的“旅行记录”将为医生详细了解消化道内的各种病变提供依据。
创新点亮了中国改善民生之路。从数字电视到半导体照明,从重大新药创制到食品安全,从高速铁路到智能交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给人们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不断涌现的科技成果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国正处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紧紧依靠创新驱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看到,我国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差距,亟待加快步伐,寻求新的突破。
面向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创新战略将继续引领中国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