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小然
超市,一般是市民比较放心的购物场所。然而,在我市的一些超市里,对一些食品或蔬菜的处理方式,确实不能让人放心购买。记者发现,在个别超市,经常会出现一些奇怪的现象:有些打折优惠的食品,竟然过期了,却被一些食品安全意识不强的老人买走,还乐滋滋地认为自己捡了个“大漏”;服务员在清理食品时不小心掉在地上,比如馒头,她依然毫无卫生意识的把它捡起来放在容器里,让顾客买走……面对这种情况,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顾客。一位市民告诉记者,自己天天来买东西,其实根本没有在意这些问题。
食品卫生,关系着千家万户生活,如果食品安全出了问题,就有可能给市民生命带来安全隐患。7月23日,记者就在一家超市内,亲眼目睹了一场有关食品蔬菜不卫生、不安全的“精彩表演”。因为当日中午想吃“热捞面”,记者就去该超市买面条,此时正赶上小商贩来超市送面条、蒸面和热干面,而他竟然用手一把一把地将这些没有包装的食品装到容器里。记者看不过去,说他不应该用手抓,这样不卫生。该商贩竟然大发雷霆地说:“我一直是用手抓的,不用手,你说用什么?”说着,他将手伸进口袋里,掏出一些钱来,好像是在示威。此时,旁边一个服务员说,你用食品夹子,不要用手抓了。那个商贩用眼睛狠狠地瞪了记者一眼,不情愿地去拿了一个食品袋套在手上。记者当时有些激动,就问:你们的店长在哪儿?怎么不管管这种行为?但满店的员工无一人回答。此时,有很多顾客在超市里,看见这一幕,就当没发生什么事一样,也许他们早已习以为常。更令人称奇的是,此时,一个戴眼镜的男性青年员工,正拿着一个类似“灭害灵”的喷雾容器,从一溜排开的蔬菜水果货架这头开始,对着水果和蔬菜喷洒着水雾,一直喷洒到另一边的腌制食品,喷洒完又将这个喷雾容器放到柜台下的一个橱柜里。而当他的“喷雾”结束后,记者却闻到一股异味。其间,他只是抬头看了一下那商贩与记者的争吵,然后又若无其事地继续他的“喷雾”工作。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市民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生活用品。如果我们的超市把利益当成自己追逐的目标,而忽视了市民的食品安全和消费者的利益,那么这个超市最终就会被市民和消费者抛弃。要知道,往蔬菜食品上喷洒雾剂,虽然是为了“保鲜”,但由于此类雾剂中含有甲醛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这就等于在侵害消费者权益,就等于在扼杀消费者生命。为此,记者再次呼吁:我市的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关注超市食品卫生安全,要定期或不定期到市内超市明察暗访,对那些视消费者利益当儿戏的超市,要严查重罚,不能让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超市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