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 声

最近为了查找资料,我找出了尘封已久的1985年信阳报合订本。信阳报是信阳日报的前身,创刊于1984年7月23日,至今已有28年。28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今天翻看那一张张发黄的报纸,抚今追昔,颇感世事沧桑。

电话:摇啊摇,摇到……

信阳报的报头上“信阳报”三个字是集自鲁迅先生的墨宝,自创刊号起使用,到1985年7月23日即信阳报创刊一周年时,“信阳报”三字改为河南省著名书法家陈天然先生的题字。

信阳报的报尾即第四版最下端印有报社的地址、电话号码、出版周期、报纸价格等。当时信阳报社的电话号码是“地委总机转64号”。这个电话号码让我想起了当年信阳报社使用的手摇式电话机。

手摇式电话机的外观是一只黑色胶木匣子,上面放着电话听筒,匣子的一侧有个摇把。打电话时,左手按着话筒,右手抓住摇把往前摇。摇几下后拿起听筒,总机问你要哪里,然后给你接通对方。

由于是人工接转电话,因此打电话常常是一件麻烦费时的事。通信繁忙时,你抓着摇把摇啊摇,很长时间没人理你。好容易要到了总机,总机却告诉你对方占线。过了一会儿你再摇啊摇,很可能仍然没人理你,或者仍然是对方占线。如果你恰巧有急事,说不定头上早急得冒火了。

由这种摇把电话机可见当时通信手段是何等落后,同现在的手机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对摇把电话机现在的年轻人恐怕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只有在有些电影和电视剧中才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

报价:零售每份四分

信阳报的零售价是:“每份四分”。现在分币早没人用了。那么当年的四分钱有多大的购买力呢?当年按计划供应的平价大米是0.14元一斤,自由市场上的议价米(也称高价米)大约是0.26元一斤。如此推算,一斤平价米可换三份半信阳报,一斤议价米则可换六份半信阳报。

现在的大米市场价大约是两元钱一斤,信阳日报是1元一份,也就是说一斤大米可换两份信阳日报。

表面看现在的报纸价格贵了,其实不然,因为按版面计算,信阳报四开四版,信阳日报对开八版,也就是说一份信阳日报相当于四份信阳报。更何况信阳日报早已是彩版,比过去的黑白版漂亮多了。

所以现在的报纸比过去价钱便宜多了。

其实还有一个简单的比较方法,即比收入。信阳日报的报价是信阳报的25倍,而现在人们的工资收入比起20多年前增长何止25倍。

旧闻:贪污粮票,判刑9年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已经开始改革开放,但计划经济还没有消除,许多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不能敞开供应。为了买到紧俏商品,通常就要托熟人、走后门,或者对手中有权者“意思意思”。

7月11日信阳报头版有篇“新闻故事”《拒贿》,说有人到光山县水泥厂买水泥,送给水泥厂供销科副科长一个装有100元钱的信封。这位副科长认为,没有计划不能给买主水泥,送礼也不行。于是副科长就把那100元钱交到了厂里。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做事清廉的干部,也看到了计划经济的影子。

在计划经济时代,买水泥要有计划,买日常生活用品,如粮、油、煤、布、烟等等,也无不要“票”。于是有人就打起了“票”的主意。

3月23日信阳报有篇报道很耐人寻味。有个粮店开票员,利用职权之便,伙同他人贪污粮票9万斤(面额),被判刑9年。

然而具有戏剧性的是报纸报道此案的第二天即3月24日,新华社就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明确提出国家取消对粮食、棉花的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定购以外的粮食、棉花均可以自由上市自销。此后不久,粮票、油票、布票等逐渐取消。除了收藏价值,这各种各样的“票”无异废纸。

而此时那个贪污了一堆“废纸”的开票员在监狱里会不会喊冤叫屈呢?

版面:稿子不过千(字)

浏览信阳报,有一个感觉,就是以报纸编辑的眼光看,信阳报版面虽小,但信息量不小。

信阳报是四开四版小报,比之今天信阳日报版面小一半,版数少一半。可是每期信阳报发稿数量却不少。比如头版,每期发稿一般都在10篇以上。因此报道的篇幅都不长,短的仅有两三百字。头版头条等重要新闻也都在千字以内。当时报社内流行的行话是:“稿子不过千(字),过千(字)找总编。”

新闻评论更是短小精悍,每篇多是四五百字,短的仅有两三百字。就连“本报评论员”、“社论”这样的重要文章也没有超过一千字的。信阳报创刊一周年时,以“本报编辑部”名义发表的纪念文章仅有400多字。

新闻评论篇幅短可能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报纸版面小,容不得长篇大论。二是向人民日报学习。人民日报头版开有“今日谈”新闻短评专栏,发表的文章大多是三五百字,文章虽短,但言简意赅,很好读。

当然,以今天的眼光看信阳报,它的时代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报纸版面小、出版周期长、信息滞后、图片效果差等。然而这也正如看一个人婴幼儿时的照片,那些幼稚、可笑处总是难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