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市长乔新江在作《政府工作报告》。王 悦 摄

信阳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乔新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非常不平凡的五年。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加快三大跨越,建设魅力信阳”的奋斗目标,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积极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团结奋进,真抓实干,战胜了特大洪灾、特大冰雪灾害和严重旱灾,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全面完成了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奋进的趋势、跨越的态势、崛起的气势。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发展总体持续,综合实力跨越提升的五年。我们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突出以产业集聚区发展、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三项重点工作带全局,以城乡建设扩内需,以改革创新破难题,国民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生产总值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量由588.4亿元增加到1276.8亿元,人均突破3000美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44.3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445.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12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1266.7亿元,均较2006年翻一番;全市出口总值1.8亿美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85.6亿元、利润67.5亿元,均较2006年翻两番。

去年是市三届政府的收官之年,我们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30%,增速居全省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8%,居全省第6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2%,居全省第7位;进出口总值增长85.5%,居全省第2位;“双十”工程顺利实施、圆满完成。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集聚成效显著的五年。我们坚持把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突出“三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融合,集中要素资源,加大扶持力度,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主导产业更加明确,综合带动作用更加凸显。规划建设了15个省定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投资突破1000亿元,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3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1%;中心城区以高端制造、新型建材、绿色食品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电子信息产业加快集聚,信阳电子产业园正在崛起,国际家居产业小镇落户信阳;河南省鸡公山文化旅游综合开发试验区、新县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了投资千万元以上重大工业转型升级项目437个,已有252个建成投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78.5%,提高23.2个百分点,工业化率提高到34.9%;高技术产业规模五年翻两番,年均增长34.8%,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12个百分点。生态经济、劳务经济和商贸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业等有了新的发展,二、三产业比重达到74.2%,节能降耗目标圆满完成。全面实施质量立市战略,累计荣获国家级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省长质量奖1个、市长质量奖6个,信阳毛尖上升为国家标准。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各类科技项目520多项,“豫南稻区籼改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列为省级重大科技专项。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改革试验放大提升,“三农”工作稳步推进的五年。我们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位置,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验,组建了全省首家农村商业银行、农民专业合作总社和土地信用合作社,“六个放大提升”取得积极进展,“华英农业”富民计划实施富有成效,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写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列为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粮食产量连续8年创历史新高,2011年达到115.9亿斤,分别占全国、全省的1/100和1/10强,是全国18个粮食产量超百亿斤的省辖市之一。茶产业迅猛发展,研发生产了信阳红茶,茶园面积扩大到180万亩,浉河茶叶产业集群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重点支持的三大农业产业化集群之一。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华英农业成功上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6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居全省第一。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信阳魅力日益彰显的五年。我们坚持推进中心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编制完成信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大力实施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6.3%,五年提高7个百分点。城市框架不断扩大,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40多平方公里增加到近80平方公里,县城和小城镇建成区面积由295平方公里增加到4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设不断加快,旧城改造有序推进,浉河治理、内河治理、雨污分流、高铁站片区建设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实施,百花园区域公益设施建成开放,浉河新八景全面落成,城市形象大大提升。城镇道路、供排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载体功能日益增强。环境保护和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六城联创”成果丰硕,成功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相继获得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中国创业之城、中国最具绿色竞争力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多项殊荣,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大大提升了我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生态软实力。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我们坚持打基础、积后劲、谋长远、惠民生,全面实施“五网一系统”基础支撑体系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4107亿元,年均增长28.1%。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使用,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沪陕高速、大广高速相继开通,石武高铁信阳段即将通车,淮息、淮固高速等重点项目快速推进,淮河淮滨至三河尖航运正式通航,信阳明港机场军民合用项目批复立项。全市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全部实现村村通水泥(油)路,公路总里程达到2.4万公里,位居全省第二位,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华豫2×66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建成投产,全市发电装机容量突破200万千瓦,电网规模、电力输送能力实现翻番。出山店水库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五大灌区技改和94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按计划全部完成。五年完成水利投资39.4亿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0万亩,解决农村饮水安全128.2万人。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的五年。我们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开放带动促发展,不断破解发展难题、赢得发展机遇、拓宽发展空间。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人事工资制度改革全面展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扎实推进,融资担保体系不断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供销体制改革、公安警务机制改革有序进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持续推进“四一”招商行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狠抓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落地率,在能源、通信、资源开发、文化旅游、高新技术等重点领域签订了一批战略合作协议,促成了一批重大合作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五年实际利用外资6.9亿美元,实际利用省外资金300亿元。全面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五年利用外资扩展到17个国家和地区,与6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36家国内外500强企业在信阳投资落户,累计外派劳务人员3万多人次。大别山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初步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信阳海关获批筹建,“大通关”机制进一步完善。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改善民生、维护民利,累计投入民生工程5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271元和6153元,较2006年接近翻一番。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财政惠农补贴达到63.5亿元。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城镇新增就业46.6万人,帮助困难人员就业5.7万人。支持回乡创业,共吸引3万多名成功人士返乡创办各类实体2.8万个,投资总额33亿元,带动就业10.6万人。大力发展社会事业。高中教育质量保持全省领先地位,职教攻坚取得新的进展,信阳农专、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信阳涉外劳务技术学院新校区一期工程和羊山中学建成使用。举办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全国性体育赛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一批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行政村建有标准化卫生室。统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不断强化社会保障。新农保、新农合实现全覆盖,社会养老保险、城乡低保覆盖面分别扩大3.7倍、12倍,农村五保供养实现应保尽保,最低工资标准和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建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31269套。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又有46.7万人实现脱贫。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保障了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继续提高。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政府建设不断加强,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的五年。我们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深入推进“两转两提”,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政府自身建设迈出新的步伐。(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