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陈世军)市“两会”闭幕后,罗山县立即召开县四大班子联席会,专题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明确方向,调整思路,务实求进,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示范区、优势产业集聚区、城乡统筹先行区、生态旅游友好区,力促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示范区。该县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通过提高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产出效益。以把罗山建设成为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重要商品粮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茶叶生产基地为目标,以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发展稻麦、畜禽、茶叶、蔬菜、花卉苗木、水产、油料等七大产业集群,构建新型农业经营格局。
强化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优势产业集聚区。该县以产业集聚区和石材专业园区为载体,引进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努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按照“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总体部署,围绕“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着力打造以电子和机械制造为主导的两大产业集群。同时,围绕茶产品进行深加工,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打造具有罗山特色的“信阳红”品牌。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先行区。该县把加快城镇化作为带动“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全面加强城镇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人口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围绕我市把罗山确立为卫星城、纳入“6+3”中心城市框架的发展定位,积极统筹新区建设、老城改造和产业集聚区发展,优化城区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使县城建成区面积发展到2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人,初步实现信罗一体化。
坚持特色优势引领,着力构建生态旅游友好区。该县以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等为载体,着力推进生态示范县建设,建设宜居绿色家园。同时,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助推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将罗山打造成河南省乃至全国文化旅游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