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 曲昌荣

民生是花钱的事情,但是,怎么花钱大有讲究。

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论面积是个“大区”,近1900平方公里;论财政又是个“小区”,一般预算收入不到4亿元。但是,记者在平桥区走访发现,村里最好的建筑是村卫生室,乡镇最好的建筑是图书馆,区里最好的建筑是职教实训基地。那么,平桥区是怎么做到“小财政”办出“大民生”的?

医院就在家门口,看病方便还报销

洋河镇周畈村卫生室是一幢红顶白墙的二层小楼,内设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健康教育室、药房等,小院里还设有处理医疗垃圾的焚烧炉,院墙下还整齐摆放着20多张小板凳。“软硬件都上去了,来看病的村民多了,有时候房子里都坐不下。”村医胡修丽介绍。

如今,发源于平桥区的村卫生室运行模式,已在信阳市3000多个行政村全面推开。

“改善民生既有财力问题,更有方法问题。建设高标准的村卫生室,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这是我们以‘小财政’办出‘大民生’的第一个突破口。”平桥区委书记王继军说。5年前,平桥区政府下决心在每个行政村建设一所高标准卫生室,同时实行规划、图纸、标准、验收、产权“五统一”。

建设一座标准化村卫生室需要13万元左右,区政府实行“以奖代补”政策,给每个卫生室配套3万元,建成后还配套1万元设备;乡(镇)政府“以奖代补”1万元到3万元,村委会无偿提供建设用地;村医自己投入3万多元。

硬件好了,软件也同步跟上。平桥区分期分批把806名村医全部送到郑大一附院,进行了为期3个半月的培训,人均培训费7000元全部由区财政支付。同时,平桥区还按照城镇职工标准给村医买了养老保险,村医60岁退休以后就可以每月领到670元的养老金。

2011年,全区村卫生室业务收入比2007年翻了近一番。

乡间处处飘书香,读书学习成时尚

从平桥的城区出发,沿着山路行驶40分钟,进入大山深处的查山乡,远远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蓝色琉璃瓦屋顶,灰色外墙上大大的红色篆体“书”字,这就是平桥区查山乡公共图书馆。

一楼宽敞的图书室里20多个图书架摆满图书。儿童阅览室里,满天繁星图案的塑胶地板上,孩子们或蹲或坐在那里读书。二楼电子阅览室里,10多个农民正在网上查询资料。

平桥区区长柳自强介绍,像这样标准的乡(镇)图书馆全区已建成18个,每座占地不低于3亩,总投资4200万元左右,18个乡(镇)公共图书馆和区图书馆是完全互通的,实现了“一卡通”和“统借统还”。乡(镇)公共图书馆对农民免费开放,这比国家政策规定早了将近1年。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