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报道,今年以来,商务部、发改委、公安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等五部委联合整顿渠道乱收费,清理整顿结束时间由6月底延长至9月底,眼下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
此次五部委联合清理整顿乱收费,让零售商的态度有所收敛,但是记者在福建省厦门市调查发现,就在政府继续加大整顿力度的同时,当地的部分较大型超市却已经将“入场费”转化为了“促销服务费”等变相收取,小型超市的收费名目更多。
近日,某品牌粽子的工作人员陈小姐透露,除了布置场地外,她还要“打点”一下超市的采购和其他一些管理层等。
陈小姐:“少就几千块,多就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好卖的产品,公司自然舍得花钱,不然这个产品肯定争取不到好位置。”
陈小姐口中的“打点”费用,其实就是“促销服务费”的一种。记者了解到,自今年初,商务部等五部委首次联合整顿渠道乱收费以来,不少大型卖场都宣称已不再收取“入场费”、“条码费”等费用,但事实上,此类费用相继转化成了隐形的“促销服务费”等。一家果冻类供货商刘先生透露,除了“促销费”,超市还会收取信息录入管理费、新品上柜费、节庆费、店庆费等各类费用。
某品牌刘先生也表示:“门店在30家以上的那种超市,一般按照品类,可能不一样品类大概会收入场费六千到一万多、两万这样子。这种费用是不会写在合同里的,一般都是心照不宣这样子,不会说的太明白。”
在一家大型超市的饼干柜台里,记者发现,货架近一半面积都被卡夫、康师傅、雀巢等生产规模大、商品种类多的知名品牌占据。小品牌商品种类十分有限,多数都被摆放在货架顶端、底端不起眼、不好拿的位置。从事超市供货近十年的销售公司经理林先生告诉记者,超市对小品牌、新品牌入场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配产品促销员,还要求买一块广告牌。不少小品牌商供应的食用油、面粉以及毛巾等民生用品,常常因为利润不断被压缩而退出超市。
许多供应商也无奈表示,面对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他们没有利润空间进行消化,只能转移到商品价格上。而超市方面则回应,提高相关费用,是因为自去年以来,物价、人工成本等飙涨所致。卖场不少商品是“微毛利”甚至“负毛利”经营,这种情况在中小超市更为明显。针对超市“入场费”改头换面,业内人士建议,相关部门应着重处置那些处于灰色地带的“隐性收费”,让零售体系更加健康透明,让商品售价不再“虚高”。
(据现代消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