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张兴军
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人多地少、城镇化水平低,一直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近年来,河南省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抓手和切入点,使广大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就地城镇化,探索走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子。
农民上楼 “巴掌村”变身新社区
七月酷暑,洛阳市寇店镇李家村。空调里吹出阵阵凉风,74岁的赵铁银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一边喝着茶水,一边看着电视。
“我家以前住的是石棉瓦房子,现在这套新房134平方米,是村里建的新型农村社区,每平方米600多块钱,一套房子只要七八万块钱。”赵铁银说,“和以前比,新小区干净,安全,还方便,水、电、煤气、网络啥都有。”
赵铁银所说的新型农村社区,是在农村按照村庄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的具有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的新型农村居住区。作为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战略基点,正逐步在河南全省进行推广,这也成为河南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大举措。
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城镇的文化、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同步向农村延伸,让农民彻底告别了生活环境的脏乱差,逐步提高了生活水平和整体素质。
李家村党支部书记李相轩说,山区居住分散,很多都是几百人的“巴掌村”,如果个个都要通自来水、天然气,配医院、建学校,根本不可能,新型农村社区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干了快30年的支书,就是想让全村人过上城市生活,现在这个梦终于实现了。”李相轩说。
产业支撑 腰包跟着鼓起来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在当前正在推进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不同地区尽管模式不同,但都注意因地制宜,把产业支撑、工业发展与社区建设衔接起来,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保障,使得“上楼”后的农民不但住得高了,收入也高了,腰包也鼓了。
鲁山县尧山镇东竹园社区坐落在群山环抱间,山水相映,如诗如画。坐在自家的两层小楼里,66岁的殷生告诉记者:“新家比以前方便不说了,主要是离旅游景区近,有条件开农家宾馆,发展农家乐,俺儿子以前在外地打工,现在回来了,就在家门口就业。”
据了解,在当初规划时,东竹园社区就注意依托周边景点,打造农家乐新民居,根据游客需求设计不同的房舍,包括休闲养生接待、中高档接待,以及商业区和游乐区,购房农户根据自家经济实力选购。目前,已有26户农家乐开业,从业人员82人。
长葛市古佛寺新型农村社区目前正在建设中。因为当地拥有多家肉制品和面制品加工企业,按照规划,社区建设腾出的土地,部分将建设果蔬加工基地和养殖基地,其余复耕为基本农田。此外,村庄原有耕地也将全部流转,作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社区劳动力既可选择在基地从事农业生产,也可在培训后进入企业。
许昌市市委书记李亚表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使农村实现就地城镇化,农民不离土不离乡,而是通过进厂、进社区来享受城市生活,突破了过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单向支农强农模式。
确权发证 从“输血”到“造血”
5月30日上午,舞钢市尹集镇张庄社区居民石金遂,拿着刚用房产证抵押贷到的16万元贷款,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下好了,俺的家庭旅馆可以办起来了。”
石金遂2010年搬进新农村社区。2012年4月初,他和社区的其他20户农民一起,领到了由舞钢市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体土地使用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屋所有权证》,并获准以农房房产证抵押贷款。
当地土地和房管部门有关人员介绍,和农民自建住宅相比,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房因为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精确确权,具有一整套完整的合法手续,且用途明确,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完全符合办理“双证”的条件。
舞钢市市委书记高永华说,多年来,农民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住宅,由于得不到产权证明而只具有居住功能,是真正的“不动产”,而给农房发放“双证”就是要把“死资产”变成“活资本”,解决长期以来农村“缺血”、农民“融资难”的问题。
舞钢市农村信用社主任党胜利介绍,农房“双证”发放的一个月内,该社区以房产证抵押,从当地农信社获取的农户融资授信额度已达1600万元,与“双证”发放前相比,增长了4倍还多。
河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完世伟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实质就是以城镇化的理念改造农村,以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农村,以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支撑农村,最终让农民实现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表面的居住环境改善之外,最重要的是产业支撑和对新建住房的确权发证,这种‘造血’手法将使城镇化进程更有后劲,更具有可持续性。”
河南省委政研室工业处处长吕五权表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条件的地方等不得,不具备条件的地方急不得,必须结合实际因势利导,把推进力度、节奏和群众的接受能力统一起来。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河南全省已经规划新型农村社区近万个,启动试点近2000个,初步建成400个左右。
(新华社郑州7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