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雪峰
“过去五年,我市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和转型升级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实施了投资千万元以上重大工业转型升级项目437个,已有252个建成投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78.5%,提高了23.2个百分点,工业化率提高到34.9%;高技术产业规模五年翻两番,年均增长34.8%,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12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85.6亿元、利润67.5亿元,均较2006年翻两番。”
过去的五年,一组数字折射出我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斐然成就,更反映出新型工业化在魅力信阳建设、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中的主导作用。如何充分发挥信阳优势,积极作为,持续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进而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出席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市政协四届一次会议的代表、委员们眼光聚焦于此、话题集中于此。
董立武委员说,经济要搞上去,没有工业支撑是不行的。信阳工业基础弱,只有多引进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多招来各方面的大企业,才能使信阳发展走在前列。为此,他建议,要进一步优化投资创业环境、生存环境、发展环境,力争创造出“以商招商”的磁场效应。
曹君、周大典委员认为,我市新兴战略性产业规模不大、数量较少。建议政府在培植壮大新兴产业上多出台扶持政策,加强横向联合,吸引更多国际、国内500强企业入驻信阳。
代表、委员们认为,结合近年来已取得的经验,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要科学确定好主导产业,编制好产业链条图谱,确定好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积极开展链式招商和产业招商,进一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朱少平代表结合固始县工业发展实际提出,要倾全县之力发展工业,在加大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发展高、精、尖的大企业,形成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我市提出努力创建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城市的思路得到了不少代表、委员们的一致认同。大家认为,信阳山清水秀,生态环境良好,但一定要辨证、科学地看待工业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强调新型工业化发展,就是“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张静远、孙照峰、田合印等委员提出,产业集聚区在引进企业时,要坚决抵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两高”项目进入园区。同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注重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
代表、委员们认为,我市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应坚持长短结合,把解决当前制约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作为自主创新的重点,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以重点领域的优势企业为核心,加强产、学、研合作,强化研发平台和基地建设,积极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抢抓机遇引进科技人才和技术,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市工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