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学双提”活动
蓬勃发展的产业集聚区
山信集团厂区一角
保障性住房工程
新型农村社区
驻外党组织建设
嘉娜莎制衣车间
城区一角

□本报记者 尚自力

巍巍大别山,滔滔灌河水,传承千年文明,书写盛世华章。

商城县,这颗镶嵌在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大别明珠,是豫南最具特色的“茶乡”、“药乡”、“鱼米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中国十大名茶“信阳毛尖”的主产地,是“宁西工业走廊”上的重要节点之一。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76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商城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四个重在”为实践要领,以“三具两基一抓手”为工作要求,以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为统揽,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立县、科学发展之路,持续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兴县、城乡一体和开放带动“五大战略”,强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着力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培育产业集聚区、茶产业、旅游产业“三大支撑”格局,推进财税增收、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三大重点”工作,夯实民生、稳定、党建“三大保障”基础,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求发展,确保了“十一五”计划的顺利实现和“十二五”的良好开局,迎来了中央农办主任陈锡文,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郭庚茂,省政协主席叶冬松,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毛超峰,全国政协调研组等领导同志的亲临视察,谱写了商城发展的崭新篇章。

五年来,商城县在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中砥砺奋进、拼搏进取,先后获得了国家生态示范县、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法制建设先进县、粮食生产基地县、水稻油菜高产创建示范县和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县、平安建设先进县、林业生态县、信访工作先进县、治安模范县、双拥模范县、“安全河南”创建示范先进县等荣誉称号,被纳入大别山生态功能区,成功创建了省级卫生县城、文明县城、园林县城和一大批生态乡(镇)、生态示范村。

县域经济快速崛起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商城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生态立县、科学发展之路,全面加强经济社会各方面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五年来,商城县委、县政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持续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良好趋势和良好气势。2011年,全县GDP实现97.8亿元,比2007年年初净增53.5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5.3亿元,是2007年年初的1.27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五年前的8850万元增长到2.24亿元,其中税收收入由6520万元增长到1.55亿元,实现了收入总量和质量的双提升。农民人均纯收入558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200元,较2007年翻了一番。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89.37亿元,五年增长了2.5倍。全县综合实力跃升至全省第82位。同时,商城县努力扩大对外开放,五年来签约引进各类项目196个资金达357.7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7.98亿元,实施了一大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

产业集聚平稳提速。乘全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之东风,借助生态、文化、区位、资源等优势和潜力,2009年商城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了18平方公里的商城县产业集聚区,从此,这艘商城县“经济航母”正式起航,成为招商引资的主战场,驱动工业经济腾飞的新动力。坚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撑”之一,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扶优育强现有骨干企业为重点,不断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克难攻坚,迎难而上,工业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传统企业焕发生机,特色企业彰显活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新建企业势头强劲,集聚效应日益增强。目前,商城县产业集聚区先后投入7亿元,建设标准化厂房48栋,面积达53.7万平方米,建成了“三纵六横”的园区交通网络,实现了水、电、路、气、通信等公共设施“六通一平”。山信粮业公司的集团化扩张,中原制鬃和开源环保的迁建入住以及嘉娜莎制衣、中周物资等企业的快速发展,都充分显示了工业强县战略取得的显著成效。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服装纺织为主导,仓储物流、机械制造、新型材料等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按照“成长性好、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发展标准,商城县产业集聚区选定了农副产品加工及上下游产业链产品生产为主导产业,以服装纺织、机械电子、生物制药、新型材料、仓储物流等为支撑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初步形成了六个专业园区,即粮食加工园区、机械制造园区、服装纺织园区、特色产业园区、新型建材园区、商贸服务园区。以产带城,加快产城一体化融合进程,构建现代城乡产业发展体系。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8家,工业增加值净增13.82亿元。截至2011年年底,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26.6亿元,累计进驻企业42家,实现主营业收入34.2亿元,实现利税3.5亿元。

农业基础持续稳固。五年来,商城县坚持把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稳步推进农业稳县战略,完成了一大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农业抗击自然灾害能力。新型合作化理念成为共识,粮油种植、农机服务、资金互助“三社合一”的发展模式逐步兴起。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64家,带动农户5.9万户。耕地、林地流转分别达总面积的67.3%、55.9%,农机装备总量达3.7万台(套)。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推进“三五工程”建设,今后一个时期,逐步在北部乡(镇)建设标准化粮田50万亩,在中南部山区发展茶叶、油茶各50万亩,夯实富民强县的基础。统筹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除险加固中小型水库14座,年平均完成林业生态建设3.8万亩以上,每年新建优质茶园3万亩以上。137个农村综合服务站建成使用,连续8年实现粮食稳产丰产。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五年来,商城县全力推进以旅游基础设施为重点的精品景区建设,积极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桂花植物博览园栽植以桂花为主体树种的各类花木10万余株,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被列入省级重点项目,金刚台猫耳峰和西河景区开发并行推进,汤泉池景区继完成“三大主体工程”之后,完成硬化、亮化、美化、绿化四项续建提升工程,观音山作为道教名观知名度不断提高,“黄金池观”四大景区全部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全县基本构建了循环畅通的旅游交通网络。赏黄金池“三景”,品土鸡、麻鸭、黑猪“三珍”,购葛粉、茶叶、茶油“三特”的旅游消费理念日益深入人心。2011年,全县接待人数突破180万人(次),五年年均增长25%以上,旅游总收入实现7亿元,比五年前净增4.51亿元。

城乡一体稳步推进。五年来,商城县始终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化规划意识,树立经营理念,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促进了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县城加大扩容改造力度,启动了南关老城区改造,完成了西津桥拓宽改造、金刚台大道改造配套等道路工程和县人民医院迁建等公益、功能性设施建设。完成背街小巷硬化任务,自来水、污水处理管网覆盖面积进一步扩大。新增崇福公园等休闲绿地16个。乡(镇)积极改造道路、农贸市场等基础实施,稳步加快新农村建设,全县“六城联创”工作连续五年居全市前列。

民生保障逐步加强。五年来,商城县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全面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参保率达96.36%。居民最低收入、低保、五保供养标准稳步提高。商品性住宅供给充足,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39.45万平方米,已有1580户搬迁入住保障房。建成了交通事故救助、大病救助等基金,科学使用物价调节基金补助生活困难家庭,群众救助面进一步扩大。加强了鲇鱼山、铁佛寺水库等饮用水源地保护,五年增加安全饮水人口18.93万人。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2300公里,实现户户通电、通广播电视,通信网络覆盖城乡。

党的建设全面推进

今天的商城,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改革创新生机迸发;今天的商城,创先争优如火如荼,制度建设成果丰硕。近年来,商城县以党建促发展,坚持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推动发展、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工作活力,实现了县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和党的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商城县辖19个乡(镇)、3个管理处,总人口76万,共有基层党组织1141个,党员25848名。在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潮中,商城县不断开拓进取,积极探索新时期党的建设新途径,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按照创先争优活动的总体要求,以“学知识提升工作能力、学先进提升工作水平”即“双学双提”活动为载体,狠抓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在全县形成了“学就学先进、干就干实事、争就争第一、创就创一流”的浓厚氛围,大大增强了各级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商城县紧扣“创先争优”活动主题,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开展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激发全党创先、全民争优的热情,取得了明显成效。扎实开展公开承诺、践诺活动,2010年和2011年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作出的26611件承诺事项全部兑现,群众评议满意率达99.9%。持续推进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全县共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50支,有党员志愿者2500人,共为群众办好事6100多件。深入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利用本地红色资源优势,分批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到金刚台红军洞群重走红军路,以“红色商城”为主题,精心创作出文学、书法、摄影等作品316件。积极开展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县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系统中组织开展结对帮扶困难职工、留守老人和儿童、贫困学生等活动,并评选了30名创先争优岗位能手、十佳巾帼人物和十大杰出青年,激发了广大职工、青年、妇女创先争优的动力。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全县解决了大量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尤其是“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后,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密切,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与群众结成帮扶对子1289个,为群众办实事好事32980件,落实帮扶资金1137万元,为老党员、贫困党员办好事实事4850余件。

现在的商城,党务、政务公开已经成为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监督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加快县域科学发展的助推器。2011年,商城县作为全国党务公开工作联系点和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县之一,按照上级要求,全县39个党委、10个党组、32个党总支、976个基层党支部开展了党务公开工作,公开率达100%。在工作中,始终把党务公开工作作为打造“阳光商城”的重要抓手,积极创新载体,拓宽公开领域,深化公开内容,扩大党内民主。2011年,在全县开展了“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活动,各乡(镇)各部门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周密严谨的决策、执行、评价、监督、激励机制,变“人管人”为“用制度规定管人”,变“人管事”为“用体制机制管事”,从而实现了由片面决策、主观决策向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根本转变,形成了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良好工作局面。在自身建设上,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持续深入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效能型、廉洁型“五型”政府建设,不断在作风转变、环境建设、树立形象上有新作为。

商城县立足实际,注重特色,以“创先争优”为契机,以争创“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为动力,着力提升广大党员干部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从2011年11月开始,在全县开展了以“学知识提升工作能力、学先进提升工作水平”为主题的“双学双提”活动,引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向先进人物学习、向先进单位学习、向先进地方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标杆、提升工作水平,树牢单项工作争第一、全面工作争先进、特色工作创亮点、整体工作创一流的理念,在全县营造了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县委办公室通过“强基础、定制度、明重点、求实效”四项措施掀起了“比学习、比能力、比贡献”的创先争优热潮;县纪委监察局要求纪检监察干部争做学习勤、业务精、能力强、团结好、作风实、自律严、形象正和绩效显的“八种人”;县委组织部要求组工干部每人每月读一本书、每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心得、每月撰写一篇本职工作体会、每人轮流主持一次会议、每人不同场合脱稿讲一次话。各乡(镇)各部门通过“双学双提”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全县共有2893名各类人才投身农村改革发展,297个基层党组织被市、县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成为全县党员干部的共识,在全县上下凝聚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发展合力。

新型社区熠熠夺目

走进位于河凤桥乡东南部的田湾社区,只见一排排别墅式民居规划整齐,一条条水泥路平坦笔直,一盏盏路灯高高悬挂,文化广场、垃圾场、公厕、科技服务站和村标准化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建设一应俱全。这是商城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缩影和写照。

坚持“田园风光、城市生活”的建设理念。商城县结合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按照“田园风光、城市生活”的建设理念,遵循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完善功能的原则,加快建设步伐,积极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从而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改变。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不搞大拆大建和大挖大填,注重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资源,立足村庄实际,突出地方特色,与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与“空心村”改造、与国土整治项目、与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等紧密结合,切实抓好一批文化新村、产业新村、生态新村、旅游新村等特色村庄建设。目前,全县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51个,累计投入资金5.19亿元,建成房屋3863套,共计46.3万平方米,入住2517户。

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建设原则。由政府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全面引领,同时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宣传发动、规划引导、组织村民代表外出参观学习等,让农民群众亲身感受新型农村社区带来的实惠和好处,变政府意愿为农民自愿,变农民无序建房为到社区集中建设新居。在新型农村社区内建房,以农民自主投资为主,政府免费提供住宅户型图样,指导帮助村里搞好社区建设规划,负责提供社区的水、电、路、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坚持“整合资金、集中使用”的建设方式。商城县注重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向新型农村社区打捆集中投放,并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一是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移民后期扶持等项目资金建设社区:由乡、村统一征地、统一规划平整后,让利于民,以较低的价格将宅基地出售给农户,农户自己出资建房,乡、村负责新村内的道路硬化、绿化、亮化以及其他公共设施。二是通过拆迁安置、补偿土地的形式建设社区:由乡、村统一补偿拆迁户建房用地,并对补偿用地进行统一规划,拆迁户自己出资建房,乡、村负责小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三是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设社区:由乡、村统一征地,委托成功人士进行开发,负责宅基地的平整,社区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然后将宅基地出售给农户,由农户自己出资建房。通过创新机制来加强政策激励,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县、乡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对部分社区建房户予以补贴,如双椿铺、长竹园等乡(镇)拿出专项资金治理空心村,对搬入新村居住的村民给予每人2000元或3000元的的补助,支持农民新居建设;金融部门制定并积极实施农房贷款优惠政策,对农户建房申请贷款的,农村信用社按照单户不低于5万元的授信额度进行支持,同时实行最低利率;创新户籍管理,对入住新村的农民放开户籍、就地转居,除保证土地承包权益之外,还可以享受城镇居民同样待遇;严格规划要求,鼓励村民到新村规划地建房入住,杜绝无序乱建现象,对规划区以外的土地,一律停止宅基地的审批和发放,引导周边村民向新村规划区聚集,并严格执行建新拆旧。

如今,徜徉在商城县内不同的社区里,映入眼帘的是不同的风景:丰集镇的丰集社区按照城市社区的设计理念,合理规划住宅区、商贸区和休闲区,超市、农贸市场、蔬菜市场、农资商店、健身广场等一应俱全,并实行物业管理,真正实现了农民变市民、农村变社区的梦想;长竹园乡的陈湾村和谐小区依托木厂河小集镇,沿河建设占地面积10000余平方米的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形成了独具山区特色的“小桥流水人家”,既扩大了集镇规模,又提升了集镇品位;黄柏山桂花新村把新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紧密结合起来,确立了“房屋建筑景观化、村庄道路田园化、农业生产特色化、产业发展旅游化”的发展思路,建设14栋2.7万平方米的仿宋代徽派建筑,可供68户农户开设农家餐馆、农家旅馆,同时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的要求,全面打造“农家菜园”、“桂花园”、“银杏园”、“瓜果园”等田园景观,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民俗风情园。

新型农村社区,正如百花齐放,在锦绣商城这块绿水青山中绽放着熠熠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