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继富 张晶晶

一、糖尿病高危人群应采取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糖尿病发生

除了遗传因素,身体活动减少及(或)能量摄入增多而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肥胖的人体重减轻5千克左右,就可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健康行为:

(1)合理饮食,控制每日总能量摄入。

(2)适量运动,每周中等强度运动达150分钟或更多。

(3)保持健康体重,BMI控制在24以下。

二、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

为促进心肺、肌肉骨骼健康,增强身体平衡、协调能力,需要定期进行一定强度的运动。运动的强度常用代谢当量(METs,译称梅脱)表示,一般以大于等于6梅脱为较高强度;3梅脱至5.9梅脱为中等强度;不足3梅脱为低强度。运动强度也可用千步当量表示,4千米/小时中速步行10分钟的活动量为1个千步当量,各种活动都可用千步当量换算。

健康行为:

(1)5岁至17岁儿童和青少年应每天进行至少累计60分钟中等到较高强度身体活动或运动,同时每周至少进行3次较高强度运动,包括强壮肌肉和骨骼的活动等。

(2)18岁以上成年人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至少应有2天进行大肌群抗阻运动。

(3)活动能力较差的老年人每周至少应有3天进行提高平衡能力和预防跌倒的活动。

(4)有氧运动每次至少持续10分钟。

(5)多参加户外健身运动。

三、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液,注射时必须一人一针一管

注射和输液等医疗操作都有一定传播疾病的风险,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应做到:遵从医嘱,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

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可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疾病。必须注射或者输液时,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即每一个人每次注射时都必须单独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经过消毒的注射针管、针头,不能只换针头不换针管。

温馨提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健康教育宣传资料请在市卫生局网站“健康教育”栏目中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