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博
蓦然回首,信阳的茶产业已让世人瞩目——
目前,全市茶园已达180万亩,其中开采茶园达到100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达到40万亩,分别比“十一五”初增长近3倍、2倍和20倍。我市茶园面积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位,成为江北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和全国知名的无公害茶产销基地。今年信阳茶文化节期间,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信阳调研时指出“小茶叶大产业,小茶叶大民生,小茶叶大文章,小茶叶大形象”。这样以小见大的高度评价,是对我市茶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的综合肯定。
自《信阳市“十一五”茶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全市每年以20万亩至30万亩的速度发展新茶园。为了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技术,打造“南茶北引”繁育驯化基地,2007年以来,全市各产茶县区建立了茶苗繁育基地,目前,全市已建立良种母本园近10000亩,苗圃园600多亩,茶苗扦插成活率在85%以上,每亩出圃茶苗在15万株以上,每年可出圃无性系良种茶苗近1亿株,有效解决了良种制约问题。
在近几年的茶产业发展中,我市始终坚持春夏秋茶并重,逐步优化茶叶产品结构。特别是2010年,经省委书记卢展工点题,“信阳红”红茶研制成功,“信阳红风暴”一炮走红。目前,全市形成了以信阳毛尖绿茶、“信阳红”红茶为主导,仰天雪绿、金刚碧绿、赛山玉莲、新林玉露、申林薮北等地方名茶百花齐放,卢氏、辰龙等出口茶稳步增长,黑茶、乌龙茶、花茶等其它茶类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2011年,全市茶叶总产量达4600万公斤,产值55.8亿元,红茶生产企业达到60家,产量近600万公斤,产值15.5亿元;黑茶(砖茶)、乌龙茶(信阳观音)、白茶、花茶等其它茶类产量365万公斤,产值3.2亿元。
全市茶产业发展的节奏加快、质量提高、规模扩大,综合效益也显著提升。据统计,目前,全市已有茶叶生产企业730多家,百万元资产的茶农470多户,茶叶专业合作社近500家,茶农近100万人,从业人员近120万人。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44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8家,全国重点产茶县8个。全市茶叶年产量已从2006年1.5万吨增加到4.6万吨,增长了3倍;茶叶年总产值已从年8亿元增长到55.8亿元,增长了近7倍;茶农人均种茶年收入由原来的不足1000元增加到3000多元,增长了3倍;亩产值由2006年的1000多元增加到4000元,增长了近4倍。
好风凭借力。我市在保护和使用好信阳毛尖和“信阳红”公用品牌的同时,大力实施品牌名牌推进战略。目前,全市已成功培育出4个中国驰名商标、9个省级著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农产品和6个河南省名牌农产品。五云、文新、蓝天等龙头企业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形象,已在全省18个地市和全国各主要城市建立品牌形象店200多个,设立营销网点1200多个。2011年4月,经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达45.71亿元,位居全国茶叶类前三甲。在2011年首届中国红茶产销形势分析会上,“信阳红”红茶被评为中国十大红茶。与此同时,我市不断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茶饮料、茶食品、茶日用化工品、方便实用的茶机械研发取得重要进展;(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