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雪峰

市三届人代会以来,我市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人员素质稳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文化新闻出版事业和产业发展呈现出整体推进、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步伐加快。为改变我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后进局面,200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羊山新区核心区域实施市级重点文化工程——博物馆、图书馆建设,该设施占地91亩、建筑面积4.7万㎡,投资2亿元,经历了3年的建设。2010年9月,“两馆”对公众开放,一年多来,“两馆”接待观众(读者)均在40万人次以上。在市级“两馆”建设的带动下,近年来,各县区一批新的公益文化设施相继开工并陆续落成。固始县“三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平桥国际会展中心(含大剧院、图书馆、文化馆)、潢川县文化会展中心(含剧院、电影城)和商城县图书馆、文化馆相继建成投入使用。2011年年初,平桥区投资近3000万元建设的18个乡镇图书馆全部对外开放,成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大亮点。目前,淮滨县投资9200万元、建筑面积7800㎡的淮河博物馆,已进入陈展、装修阶段;浉河区政府将沿河景观琵琶台一楼交付图书馆使用,面积近3000㎡,现正在装修阶段;罗山县在新区规划建设的文化中心(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和商城县大剧院主体建设均已完工;新县图书馆和大剧院建设已完成规划设计。其他县区的文化设施建设也已陆续进入规划之中。

文化惠民工程润泽大众。我市对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实行年度目标管理,在上级要求的基础上对建设规模、时限、内容、成效等提出更加细化的硬性指标,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大督察力度,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在实施中做到“五有”:工作上有位置,内容上有安排,资金上有支持,考核上有指标,措施上有保证。截至目前,我市列入“十一五”规划的16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全部建成。全市计划建设村级农家书屋3161个,现已建成2208个,计划2012年年底覆盖所有行政村。已建成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0个、村级站点3026个,初步实现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资源整合。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开展4年来,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累计演出731场。全市现有24处博物馆、纪念馆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免费开放,平均每年接待观众300余万人次。

文艺活动精彩纷呈。5年来,我市积累了大量特色演艺项目,打击乐《锣鼓十八番》获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银穗奖”,大型器乐舞蹈《鼓娃闹茶乡》在全国第三届少儿才艺展演大赛上获最高奖“国星奖”,古典舞《月照宫墙》、现代舞《文明之约》、民间舞《情醉淮河畔》在河南省第十届音乐舞蹈大赛中喜获金奖。我市每年平均在艺术赛事上夺得各类奖项60余项。现代豫剧《茶乡月明》,大型历史剧《桃花夫人》、《开漳圣王陈元光》在近3届河南省戏剧大赛上屡获大奖。5年来,在一大批艺术精品参加全国、全省各类艺术赛事活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我市成功举办了全市范围的艺术创作活动、戏迷票友大赛以及县区级专业、民营艺术表演团体戏剧大赛等文化赛事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群众文化活动日趋丰富。5年来,我市着力推动文化活动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先后举办“锦绣茶乡”——大型文艺汇演、民间艺术展演和书法、美术、摄影展览等全市性群众文化活动,并连年组织“映山红赛歌会”、戏迷票友大赛。每年“双节”、茶文化节、根亲文化节期间,市、县都精心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晚会、灯展、踩街、民间花会、书画展览等社会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开展文化“六进”(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活动,全市平均每年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文化广场活动以及社区文化活动2600余场次。(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