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雪峰

[编者按]市三届人代会以来,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有力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改善民生,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报自今日起,推出“喜迎‘两会’特别报道·辉煌五年”系列专稿,以迎接市“两会”的胜利召开。

市三届人代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五年来,信阳农业连创辉煌,推动了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快速跨越。

粮食总产连创新高。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以实施良种补贴和高产创建为抓手,带动粮食产量连创新高。五年来,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100亿斤以上。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115.9亿斤,创造了连续8年增产、连续6年超过百亿斤、连续4年突破110亿斤的历史纪录。全市涌现出2个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1个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4个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5个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7个县粮食总产超过10亿斤,信阳因此成为全国18个、全省5个粮食总产超百亿斤的地级市之一,荣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市在技术与市场的推动和引导下,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比较优势得到发挥,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显现。种植业结构趋向合理。在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作物快速发展。双低油菜、“绿红”茶叶、优质花生、特色蔬菜、花卉苗木、食用菌、紫云英等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农产品优质化率逐年提高。目前,优质粮食播种面积已增长到90%以上,超级水稻、弱筋小麦种植比例显著提高;油菜生产基本实现“双低”化,花生、蔬菜、瓜果等其他经济作物的优质化率普遍有较大提高。

科技兴农成效明显。五年来,我市通过实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绿色证书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兴办农业广播教育、多层次开展科普培训活动等,一大批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得到进一步普及和推广,科技贡献份额逐步加大,科技兴农成效明显。这期间,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分中心组建并开始发挥作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也已逐步建立起来。目前,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96%以上,其中小麦、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8%。

产业开发迅猛推进。在优惠政策的激励和扶持下,我市催生壮大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迅猛推进。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目前,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67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47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位居全省各省辖市之首。农业产业开发带动了优质粮油、畜禽养殖、茶叶、水产、蔬菜、林果、中药材等支柱产业初步形成。农民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2011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4551家,其中省级示范社3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涵盖了农、林、牧、渔各个产业,带动农民41.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4.5%。

市场竞争明显提高。五年来,我市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农业标准得到有效执行,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较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稳步提高。截至目前,我市制定并实施了多个农业技术标准规程,建立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2个。全市已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99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达47个,绿色食品认证已达10个。培育出华英鸭、固始鸡、龙潭牌信阳毛尖、文新茶叶等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全市农产品专业市场发展到540个,其中年交易量在3000万元以上的专业市场发展到30个,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到10万多人,有效带动提升了我市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