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卢小龙)近年来,我市按照建设文化强省和文化大市的要求,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不断增强文化竞争力、优化信阳经济发展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来抓,资金投入逐年加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文化队伍不断加强,品牌影响日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重点文化项目建设扎实有力。我市以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和百花园区域重点文化设施建设为引领,着力推动各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及其他文化设施建设上水平。同时,有效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设施的基础作用,不断夯实市、县、乡三级文化阵地。

文化惠民工程有效实施。我市坚持对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实行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对建设规模、时限、内容、成效等提出更加细化的硬性指标,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大督察力度,确保做到“五有”,即工作有位置、内容有安排、资金有支持、考核有指标、措施有保证,认真完成好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任务。目前,我市列入“十一五”规划的16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经全部建成,村级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完成70%,建成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0个、村级站点3026个,初步实现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资源整合。

社会文化活动广泛开展。近年来,我市注重深挖地域风貌和历史题材,充分发挥专业演出团体作用,加大对民营院团的扶持力度,创新演艺市场合作模式,涌现出现代豫剧《茶乡月明》,历史剧《桃花夫人》、《开漳圣王陈元光》等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精品剧目和电影《八月桂花遍地开》、动画片《少年司马光》、超级多媒体梦幻剧《信阳时空之旅》等影视演艺作品,有力地提升了信阳文化品牌影响力。在积极深挖信阳地域文化资源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近年来,我市先后组织开展了美国华盛顿·鲁拉现代舞蹈团信阳专场演出、《远古的凝视——非洲古代艺术展》、中国戏剧学院京剧演出走进信阳等一系列国内外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我市一是推进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在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和社会表彰制度改革的同时,不断强化对基层文化服务设施的责任制管理、规范化使用和功能性配套,全面推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引进知名的文化产业运营团队,大力培育新兴文化市场主体,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二是实施城乡文化服务带动工程,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城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街道办事处与农村乡、村结对帮扶、共建,形成文化下乡与文化进城的双向带动。特别是将城市文体设施、社区文体活动场所向农民工开放,切实丰富了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稳定和发展了一批专兼职结合的文化人才队伍。目前,我市所有乡镇文化站均配备有专职管理人员,各行政村均配备了文化协管员。同时,对基层文化服务工作者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增强他们的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