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李代祥

在上学、择校让无数家庭劳心费力的背景下,河南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征求意见稿中“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引起广泛热议。人们关心的是:如何使之成为现实?此举究竟能否走得长久?

也许只是开头,也许存在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河南省的这一举措抓住了关键,回应了民意。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教育公平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在全国很多地方,入学之难、择校之烦已经成为令千千万万家长头疼乃至深恶痛绝的热点问题。社会公众意见很大,校方也感到工作难做。缩小乃至消除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的鸿沟,已成为社会的强烈呼声。

但是,推进教育公平缓解资源差别,迈开步子固然重要,行得实、行得远更为重要。近些年来,均衡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公平的口号不少,但公众却鲜见实实在在的改观,很大程度正是由于没有扎实有效的后续措施跟进。以择校乱收费问题为例,教育部曾提出要用5年的时间来治理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乱收费,如今时间近半,效果究竟如何?是真的止住了,还是变换名目继续存在?

事实上,缓解教育资源不均、推进教育公平的努力一直在尝试和推进,有些地方一度试行教师轮岗等做法。但是,一些学校或拿出年轻教师交差,或以三五个月时间来匆匆应付,如此种种,难免使效果大打折扣。

推进教育公平,回应民众期待,要有坚定的决心,清晰的思路,扎实的举措,三者缺一不可。人们期待和欢迎有益的探索,更期待有更为细致的路线图、更为明确的责任书来保驾护航。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