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段发广 黄 勇 熊道锋)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祖祖辈辈住在农村的罗山县周党镇38岁的李世宏,时下却常年干着与“农”字不相干的事——创办皮影产业有限公司,终日雕刻皮影销售,领着8人皮影剧团走南闯北演唱,个人年收入近20万元。像这样的事,在全县还能找出百例。
近年来,罗山县注重引导社会单位群体和农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扬其所长,兴家致富,力促城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用悠久的历史文化跻身名县之林。罗山县置县1500余年,商周文化遗址被称之“小殷墟”。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名人辈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罗山皮影兴于宋佑,盛于明清,完好留存了430多个剧种。灵山寺“三奇”“三绝”享誉海外。境内现存古文化遗址57处、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1个,省级8个,市县级20余个。近年,该县先后在《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半月谈》、《中国新闻周刊》等大报大刊上办专版、印彩页,并多次组织皮影剧团跨洋过海演出,有效提高了罗山县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用丰富的红色文化塑造城市灵魂。该县充分利用境内3A红色景区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罗山协议》谈判旧址、《灵山会议》旧址、红一军军部旧址、红二十八军医院旧址等景区,着力打造红军“长征精神”游,每年投资千万元用于红色文化设施建设,先后建立了红军长征纪念馆、树立了纪念碑,分设了陈列室、展示室、长征路、索道桥、操练场、祭坛等景点,成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用固有的根亲文化传承历史文脉。该县加强对姓氏文化、民俗文化的研究挖掘,以续族谱、建祠堂为载体,以剪纸、烙画、刺绣、舞蹈、杂技等纽带,维系同宗同源根本。同时,组织人力对古村落、古建筑、古遗址、民俗、民间美术遗产进行普查,已落实11大类98项,县里拨出专款,本着“整旧刷新,保持原貌”的原则进行修缮。筹集资金新建了“五馆”设施,打造罗氏宗祠等根亲文化交流平台,竭力为寻根问祖提供全方位服务,使根亲文化融入城市建设、旅游发展、招商引资中,有效放大了根亲文化效应。
——用独特的县域文化丰富人文内涵。该县把发展县域文化品牌与发展文化产业有机结合,集中打造皮影文化、绘画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鸟类文化、红色文化等“六大工程”,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县已建成文化艺术类学校11家,发展艺术表演团队20多个,成立电影放映队88个,旱船秧歌队48个,唢呐鼓乐队26个,健身舞蹈队102个,书法社60多个,形成了以县城“五馆”建设为龙头、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为支撑、村级文化大院为基础、文化示范户为补充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