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挂牌仪式现场。本报记者 肖 东 摄

□本报记者 肖 东

6月3日上午,罗山县彭新镇八宝村农民杨传交家迎来了一批客人,信阳日报社副总编王大明带领江淮书画院的书画家们来给老杨赠牌匾和送文化下乡来了。

杨传交今年71岁,是该镇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一位农民,同时,他还是一名出口成章的农民诗人。自2003年开始,他利用自己收藏的字画、报刊书籍办起了书画屋和阅览室,让当地农民和学生参观、阅览,惠泽乡里、教化四邻,渐渐在当地和全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05年6月19日,《信阳日报》在三版发表了本报记者采写的一则新闻《农民诗人办展览》,宣传了杨传交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一些影响。随后,《河南日报》记者王天定、《大河报》记者李文波闻讯而来,对他的事迹进行了采访和报道,一时间在当地产生了轰动效应。特别是《信阳日报》和省市其他媒体的领导、记者对县里多次倡议,像老杨这样的农民一定要多宣传、多鼓励、多支持。于是,罗山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为他挂了“农民书画屋”,县工会为他挂了“农民工书屋”的牌子。“农民书画屋”、“农民工书屋”的开办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他的关注。市、县有关领导多次视察和参观老杨的书画屋和阅览室,并为他送来了图书和字画;市、县文艺界更是对老杨无私援助,多次组织书画家送文化下乡,把字画、书刊送到老杨的书画屋、书屋;《信阳日报》也多次报道他的事迹,并把他树为传播文化的农民典型。

老杨的典型事迹一直被信阳日报社社长刘正国、总编辑张宗和高度关注,应老杨的申请,决定赠牌匾给老杨。于是,信阳日报社把“农民诗人办展览”这个《信阳日报》文章标题的几个字刻成牌匾,社长刘正国委托副总编王大明,一定要把牌匾悬挂在老杨家门口,以嘉奖老杨这种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文学艺术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刘正国还嘱咐:这件事就是信阳日报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干的实事,是具体体现之一。信阳日报社的编辑、记者一定要深入基层,遵循“三贴近”原则,把手中的笔和镜头对准群众,把报纸版面留给老百姓。

6月3日上午10时,在鞭炮声中,信阳日报社副总编王大明和罗山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彭新镇的相关领导及江淮书画院的代表一起,把上书“农民诗人办展览”的牌匾挂到了老杨的大门上面。随后,江淮书画院的画家们把书画和书刊送到了老杨的手中,并在老杨的书画屋里挥毫泼墨,留下珍贵的墨宝。

这正是:新闻媒体走转改,浓浓笔墨写真情。记者农民结对子,文化送到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