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散木
读完了赵主明先生的《行缘》、《识缘》、《世缘》三卷本散文随笔集,立马产生了要写点什么、说点什么的冲动。
赵主明的三部散文随笔作品,以其凝练的语言、精到的表述和充实的内容对时代、对人生进行了多角度、高层面、全方位的阐释。掩卷沉思,眼前呈现的就是一部积淀深厚的断代史、一卷特色独具的风俗画、一腔柔肠百转的赤子情。
这是一部背景壮观宏阔、场景鲜活真实、思考新颖独到的断代历史。
著名作家路遥曾经说过:“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能够在日常细碎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读了赵主明的作品,我的第一感受是作品始终以一种平实的语言描述一些看似细碎实则典型的日常生活,从而“演绎出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从《进城》到《回老家》、《瓜菜代》,从《草屋》、《瓦罐》、《买盐》、《堆坯》、《换锅》到《苦读与无奈》,通过一幅幅鲜活的生活画面,再现了很长一个时期我国城乡的困顿窘况,用细微的生活片段连缀成国家民族那一段不堪回首的断代史。这些,不是在放大苦难,而是通过一连串客观真实的回顾,引起我们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社会走向等重大命题的警醒与反思。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经历了《考验与磨炼》,从《走近新闻界》到《秘书生涯》这些《难忘的日子》,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折射出社会进步的缩影,我们的祖国也从举步维艰、经历阵痛,到实施改革开放,使人民逐步富裕、国家走向富强。这里,有写真,有对比,更有思索,作者笔下激荡的是时代的大潮和历史的云烟。
这是一幅地域特色鲜明、民风淳朴敦厚、人心率直坦诚的风俗画卷。
品读赵主明的作品,使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有着享受愉悦的轻松,并饱览了独具豫南地域特色的人文风俗与自然风光。一组与过年有关的精短美文,从《年下》、《祭灶》、蒸《年糕》、写《门对子》、贴《年画》、吃《农家年夜饭》、《守岁》直到新年正月《拜年》、送《年礼》、迎《新客》,弄得人《年饱》而又《年累》,可以说把豫南淮河南岸那一带的年俗展示得细致入微。闹新客的排座次、吃辣饺子,拜年的长幼规矩、讨吉利与忌讳用语等,有风趣,有淳朴,有厚道,有狡黠……民风民俗尽在慢条斯理的讲述中。还有古镇、水井、帆船、风筝、雨伞、秧马、野菊花、巴根草、“甜齿牙”、“气死猫”,这些乡村的记忆时时萦于脑际,浮在眼前。唱拳、吃烟、观灯、摸秋、叫魂、躲“老瘴”、捉黄萤、开秧门,又无不打上地域风情的印记。茶缘、茶韵、茶乡人饮茶、给干亲拜年,则又凸显出那一方水土养出的那一方人的敦厚坦诚,其实也是对人与人之间那份重礼仪、讲美德的由衷赞许。
这里盛举着一腔对祖国、故土、尊长、师友、亲人的挚爱深情。
读着赵主明的作品,我时时为文中那深深的爱国之情、浓浓的乡情、无间的友情和融融的亲情所感动。赵主明涉足祖国的山山水水,到过世界不少地方,所到之处,无不记录下沿途见闻及所思所感。
大千世界,五光十色,但也并非全部尽如人意。在《旅欧的遗憾》中,作者感受到了“轻松之行不轻松”,察觉到了“文明背后不文明”,体验到了“购物天堂难购物”和“习惯中的不习惯”,更遗憾“值得品味的难品味”。尤其是在对中外不同旅程的观察对比中,细心体味到了不为常人所注意的差异——主要包括:生活质量差异、消费心理差异、管理水平差异、质量意识差异,由实例得出结论:“西欧的月亮并不比中国的亮,那里不是一切都好……但是,那里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吸收其营养,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杜会有着积极意义。”
对祖国山水壮美的赞誉,几乎占《行缘》的一大半篇幅,大到雪域高原、长城大漠,小到一株植物、一湾绿水,无不饱蘸着作者深情爱意。黄山的松、九寨沟的水、西子湖的瘦、张家界的奇、内蒙草原的酒、秦皇陵的谜……无不写得摇曳多姿、风情万种,读来如品美醴,令人回肠荡气。
对故土的深情,星星点点都倾注在了《竹影》、《帆影》、《燕影》、《水井》、《老宅子》和《大水蛤蟆》那“咕哇——咕哇——”的叫声里。通过《古镇情》,你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家乡情有多深、爱有多浓——“站在镇边,望着小镇和小河,我觉得它是一支美妙的歌,滚滚的淮水便是一条绿色的五线谱,来来往往的白帆就是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我又觉得它是一首韵味浓厚的诗。”
在《苦读与无奈》中,作者怀着虔诚之心历数了中学时代那些教过他的恩师,各具特色的白描中使性格迥异的老师们一个个跃然纸上——“班主任赵承先,言语不多,治学严谨,为人厚道……他打一手好球,写一手好字”;“鲍壮民老师教数学,讲课时警示般小动作……是扔粉笔头、罚站、揪耳朵。多次见他走到课桌旁,揪住同学耳朵,喝令‘站起来’。瞬间他又回到讲台上继续讲他的课”……对母校、对恩师敬仰、眷恋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