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根据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达成的协议,红二十八军和豫鄂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高敬亭任支队司令员,下辖4个团3100余人。新四军四支队成立后,迅速整装待发,并在七里坪和竹沟设立留守处(这两处后来成为豫鄂边区抗战的战略支撑点)。1938年3月8日,新四军四支队举行东进抗日誓师大会,随即从七里坪和邢集出发奔赴皖中、皖东,成为首批到达华中抗日前线的新四军部队,并在巢湖南蒋家口伏击日军巢县守备队,首战告捷,打响了新四军在华中抗战的第一枪。
豫南地处华中战略要地。“这里的人民群众经历了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的洗礼,富有优良的革命传统”。1937年9月,中共河南省委重建后,这里一直是大力发展的地区,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信阳沦陷前,中共豫南组织努力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为发动抗日游击战争进行了积极的准备。1938年8月,日本侵略军沿叶(集)信(阳)公路向信阳、武汉大举进犯,豫南军民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重创入侵之敌,并做出了巨大牺牲。信阳沦陷后,中共豫南特委和信阳挺进队迅速开辟了以四望山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武汉失守后,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郭述申由延安回到经扶县(今新县)白马山,建立了罗(山)礼(山)(黄)陂孝(感)中心县委和新四军第六游击大队,开辟了经(扶)光(山)抗日根据地。1939年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到豫南确山竹沟主持工作。李先念率领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从竹沟南下四望山,以此为立足点,迅速把豫鄂边区的抗日武装汇集起来,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下辖7个团队,其中豫南抗日武装分编为3个团队。部队创建伊始,就在李先念的统一指挥下,高举新四军抗日的旗帜,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先后取得了豫南柳林、朱堂店、杨柳河等战斗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开创了豫鄂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1939年11月,为了实现党对豫鄂边区抗日斗争的统一领导,中原局在四望山召开的会议决定并报党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共豫鄂边区党委。随之,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改称为豫鄂挺进纵队,下辖5个团3个总队,总人数近万人。
(未完待续)
(本文由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