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泽元

1987年,郝光被分配到信阳日报社工作,这一干就是20多年,《信阳日报》从一个周三小报变成每天对开八版的大报,他也从一个青涩的学生成为一名熟知新闻采编业务的新闻工作者,在这期间,他的岗位从校对、组版、编辑、记者等变换了多次,唯一不变的是他对党的新闻事业的一腔热情,并自觉地把这种意识贯穿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努力做一名人民群众欢迎的好记者。

随着党的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舆论监督也逐渐成为继法制监督、人大监督之后又一个有力的监督机制。2003年《信阳日报》开始尝试将舆论监督引入到新闻工作中。接到这一任务以后,郝光顶着压力,慢慢摸索着党报舆论监督的路子。工作中,他对自己提出了“三不”的要求:影响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新闻不报道、与法律法规相悖的新闻不报道、失实的新闻不报道。随着工作的开展,《信阳日报》的舆论监督渐渐有了名气,2006年报社党委决定成立了民生新闻部,并专门辟出版面,此时的版面也不仅仅满足于监督,而更关注的是民生民情。

做一名合格的记者,不仅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文笔,还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真诚的爱心。2005年冬天的一天下午,有一位四十多岁、看起来很疲惫的农村妇女怯生生地走进信阳日报社。郝光接待了她,经过了解得知她因为举报自己上路抢劫的丈夫而不被家人理解的经过。后来,经过深入采访,郝光采写了题为《因为爱所以送他去监狱》的通讯。稿子发出后,河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先后来到当事人家中采访了她,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此稿后来也被评为河南省舆论监督好新闻一等奖。

一次采访中,郝光得知固始县方集镇一位名叫方丽的女高中生在即将参加高考之际罹患骨瘤,因其家中贫寒,母亲因车祸身亡,父亲也因出车祸导致神志不清的不幸经历。经报道后,社会反响很大,我市西亚、亚兴、园林、瑞德丰、博林置业、文新茶叶等企业联合向这个不幸的女孩伸出援助之手。他们捐出了爱心善款13.5万元为方丽做手术。

罗山县高店乡青年农民陈明安因为承受不了一连串的家庭不幸打击而爬到高达40多米的市文化中心楼顶欲寻短见。得知这一消息后,此前经常帮助他的郝光立即赶到现场,在不能靠近的情况下不断通过电话劝说陈明安,经过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劝说,在与武警战士的配合下终于将虚脱的陈明安救下并将他送回家中。重获新生的陈明安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种起了西瓜。他充满信心地说,明年我还要扩大种植面积,让你们都能吃上我种的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