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曾有诗赞曰:“鼓钟将将,淮水汤汤。”“鼓钟喈喈,淮水皆皆。”淮河被称为“华夏风水河”,夏商开始,历代帝王都派大臣祭祀淮神,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自《诗经》始,生于淮水之畔和在淮水之滨游历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歌咏和赞美淮水,借水抒情,以水传情。唐宋以后,关于淮河的诗词歌咏更是洋洋大观。

“潋潋滟滟无尽头,只见孤帆不见舟。”

几千年来,淮河儿女在这里世代聚居,繁衍生息,勤劳耕作,创造了品位独特、格调高雅、光辉灿烂的淮河文化。位于淮河之滨的淮滨,上世纪50年代初建县,过去屡遭淮河水患,也备受淮河文化浸润,近年淮河治理,水患基本消除。境内文物古迹众多,迄今已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期思古城是历史上的楚国名相孙叔敖的故乡,同时又是蒋国故城、中华蒋氏的祖居地,沙冢文化遗址,刘寨、立城、半岗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固城仓、安宁古城遗址等,彰显了淮滨厚重的淮河文化底蕴;麻里大港口革命纪念地,张庄豫东南地委旧址,息新沈潢县委旧址,昭示了革命老区的红色历史;“鱼米之乡”的美誉,“杨木基地”的驰名,“乌龙酒”、“淮河鱼”的品牌,富有特色,驰名中外;十里船厂,灯火通明,波光映月;百里河道,资源丰富,畅通无阻;淮滨淮南省级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更是绿色的宝库,百鸟的天堂。淮滨已被誉为“淮河明珠”。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的表现。原信阳市委书记王铁在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上,对淮滨提出了“让淮河文化铸就淮滨”的命题,淮滨人民以此为契机,充分把握“黄河是政治河,长江是经济河,淮河是文化河”的重要特征,以规划为突破口,“打响淮河牌,做活水文章”,开展了淮河文化铸就淮滨的全面建设。东西湖水景园林带、淮河沿线水景园林带、平安大道水景园林带建设,突出了“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水景生态园林城市特色。

近年来,淮滨县委、县政府高举淮河文化的旗帜,以淮河文化统领园区建设,用淮河文化引领企业发展,把淮河文化渗透到企业文化中,渗透到经营者和员工的价值理念中,做大做强造船、航运、酿酒、食品、轻纺、板材等淮河特色产业,淮河文化博物馆的建设,淮河文化的深入研究,彰显了淮河文化个性,突出了淮河文化特色,丰富了淮河文化内涵,从而引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如今的淮滨经济增长迅速,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生活安定祥和。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双拥示范县”、“全国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河南省平安建设先进县”、“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县”等一系列称号,淮滨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对外形象不断提升。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秉承团结拼搏、勇立潮头唱大风的精神,树立新的目标,决心把淮滨建设成为现代化农业的淮滨,产业集聚的淮滨,生态园林的淮滨,活力开放的淮滨,特色文化的淮滨,幸福和谐的淮滨。让淮滨人安其居,美其食,乐其业,共享美好幸福生活。

淮河是华夏的血脉,淮河是文化的摇篮,文化是淮河的吟唱。淮河文化是一种水质文化,是顺着淮水流淌出来的文化,是用淮水酿造出来的文化。《淮河明珠》作为《淮河文化系列丛书》第三卷,集中反映了淮滨县历史文化风貌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淮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化情况,其翔实的文字重在介绍变化的过程,生动的图片重在展示生机勃发的现实。编辑出版此书的目的,就是立足淮滨,让更多的人了解淮滨,关注淮滨,投资淮滨,建设淮滨;也更是立足淮河,宣传淮河文化,发扬光大淮河文化,让淮滨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淮河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谨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