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发源于河南省与湖北省交界的桐柏山,经安徽入江苏,注入洪泽湖,干流全长1000公里,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干流南北的自然条件有比较显著的差别,是我国地理上的重要分界线。

淮河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几千年的民族融合和社会自然发展中,产生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涌现出了许多灿若星辰的杰出人物,保存了许多历史遗址,孕育了许多美丽的自然人文风光。

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传说以及盘古遗风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老子的《道德经》至今仍散发着哲学智慧的光芒,为中国和世界人民所喜爱;楚相孙叔敖主持兴修的“芍陂蓄水灌溉工程”和“期思雩娄灌区”,至今仍发挥着作用;“神医”华佗发明的针灸、麻醉、健身之术,至今已发展成为专门的医学、体育科学,享誉中国和世界;“曹氏三父子”领军的“建安文学”,施耐庵、吴承恩创作的文学巨著《水浒传》、《西游记》,对文学的影响意义长久而深远。他们对历史、文化乃至科学的贡献,为后世所景仰。

凤阳穷苦人出身的朱元璋,几经挫折和磨砺,终以雄才大略推翻元朝,建立了大明270多年的基业,成为一代“圣君”,其“刚猛治国,重典肃贪”的为政方略,至今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诞生于颖水之滨的管仲,愈颠沛流离,愈志向宏远,不仅给人们留下了“管鲍之交”的美谈,更以其超人的才智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霸业,成为一代“名相”,其“尊王攘夷”的谋略,至今为人所推崇;“三年不语”的息夫人,诱劝辅佐息侯走自强兴国之路,虽遭掳掠,不易其志,克己隐忍,三年不语,为后人留下了坚贞不屈的美好形象;“开漳圣王”陈元光,“治闽功臣”王审知,先后平乱于福建泉州、潮州、福州,开发巩固了福建,实现了朝廷“靖寇患于炎荒,奠皇恩于绝域”的夙愿。他们的宏伟业绩和高风亮节为后人所崇敬。

信阳楚王城遗址,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罗山子路问津处,故事感人,意蕴悠长;潢川黄国故城祖庙遗址,宗教标志,黄国象征;淮滨蒋国故城遗址,规模尚存,贵为蒋氏宗亲文化发祥地;固始番国故城遗址,文物众多,极具考古价值。南湾湖水光潋滟,鸡公山风景旖旎,灵山寺寺规独特,净居寺佳话流传,灵璧石声音悦耳,龙兴寺庄严肃穆,泗州城堪称奇观。这些故城遗址、美丽风景使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更加厚重,自然人文气息更加浓烈。

淮滨,因位于淮河之滨而得名。建县以来,人民群众屡受淮河洪水之袭扰,更得淮河文化之熏陶。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75万淮河儿女筚路褴褛,奋力跨越,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各项事业日新月异,滨城大地政通人和,百业俱兴。淮河大道、淮河公园、淮河饭店相继建成,淮河博物馆竣工落成,首届中国·淮滨淮河文化周成功举办,淮河文化的发掘和研究也硕果累累,全县上下正为实现文化强县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不断书写淮河文化新篇章。

《淮河风情》从盘古到如今,从上游到下游,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城遗址,人文典故,逸闻趣事,名胜风景,应有尽有,如数家珍,资料翔实,文笔流畅,纵横开阖,趣味横生,将历史的、自然的、文化的、发展的、客观的淮河流域风土人情展现在世人面前。

《淮河风情》从策划到成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领导亲自过问,时常关怀,虽时间短促,条件简陋,但编写人员多方搜集资料,参看各种典籍,夙夜思虑,不辍笔耕,终于克服多种困难,如期撰写完工,其克勤克俭之精神尤为可嘉。

谨以此序缅怀在淮河流域建立丰功伟绩的历史人物,并旌表致谢此书成书过程中所有做出努力和贡献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