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而沧桑的淮河,孕育出厚重而灿烂的淮河文化,也养育着勤朴而智慧的淮河儿女。历史上,优秀的淮河儿女创造出了一件又一件永载青史的业绩,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声名远播的名人,也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所有这些,如同无数璀璨的珍珠串起的一条光彩夺目的项链,使淮河更加美丽、更有魅力。春秋时期的一代名相孙叔敖,就是淮河儿女中的杰出代表,“淮水之滨”的淮滨县正是他的家乡。
两千多年来,孙叔敖之所以能够备受景仰,“史不绝书”,显然不是因为他的出身高贵,史载他乃“期思之鄙人”;也不是因为他的文采飞扬,史书未见他有传世的华丽名篇;更不是因为他的官位显赫,史言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其中原因,我想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这本《淮河之子》自会给出完整答案。在翻看了几遍《淮河之子》书稿后,我感慨颇多,就其要者。
一是他为人“向善”的品质。孙叔敖少年时,曾有次下田劳作,路见一条两头蛇,当时有种说法,两头蛇为怪物,见者必死。小小年纪的孙叔敖自认必死了,但为了不使别人再见到而致祸,竟然不畏恐惧,用锄头把蛇斩死,并将蛇埋入山丘,今期思镇西南不远处就有“埋蛇岭”。苏东坡盛赞他“爱人忘己特埋蛇”,可见其为别人着想的“向善”品质。
二是他为政“民本”的品格。孙叔敖生于淮河两岸,深知淮水之患,为了兴利除害,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修建了规模浩大的水利工程“期思陂”,流径百里,“灌田万倾”,使一个积贫的楚国成为富庶的霸国。史称“楚庄王专任孙叔敖而霸”,决非溢美之词。毛泽东主席1957年视察南方路过此地,曾称赞他是“一个水利专家”。此外,他还主张“施教导民”,“布政以道”,号召农民不误农时抓生产,“商农工贾不败其业”,楚国出现了一个“家富人喜”、“民乐其业”,“行无螟蜮,丰年蕃庶”的盛世。
三是他为官“崇廉”的品德。孙叔敖任令尹期间,轻车简从,吃穿简朴,“妻不衣帛”,“粝饭菜羹”,“面有饥色”。史载他给儿子立下遗嘱:“我死后,庄王封你为官不可受,封你好地不能要,只要寝丘瘠薄之地”。他死后,儿子靠打柴度日,穷困潦倒,偶被庄王所知而感动,才解其后人的窘迫。孙叔敖不愧古代清官的典范。
这本《淮河之子》是《淮河文化丛书》的第一卷,写得很好,读后掩卷长思,感慨良多。由此,我也在想,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刚做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对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之一就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淮河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信阳又是河南省独具魅力的“豫风楚韵”之地,每一个县、区甚至乡、村,都蕴藏着古老文明之“宝”。把她们发现出来并加以总结,传承下去并加以创新,是我们当今淮河儿女的神圣责任,同时,也正是我们投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际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淮河之子》的出版,正当其时,意义重大!故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