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炜

我的一位朋友叶榄是个环保人士,他长期致力于环保理念的推广,最近他出了本小册子,名叫《绿色餐桌》,读后颇有感触。

按照叶榄的创意,“绿色餐桌”活动分四个部分:低碳生活,素食先行;消灭地沟油,从餐桌开始;多素少荤,健康一生;野生动物,远离餐桌。其主旨是希望能通过“绿色餐桌”活动,唤醒更多人的危机意识、环保意识、健康意识和动物保护意识,进而参与到“绿色救地球、素食保健康”的行列中来。

中国人能吃、会吃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在世界三大美食王国中,中国位居其一。能吃会吃也未必不是好事,问题是我们的饮食习惯的确没有给世界其他国家做出表率。当然,各个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有种说法非常形象,说“法国人是夸奖着厨师的技艺吃,英国人注意着礼节吃,德国人喜欢痛痛快快地吃,中国人是什么都敢吃。”

说中国人敢吃,那是十分形象的。我们很多国人看到一些东西首先想到的是吃。去动物园,人家老外是欣赏动物的勇敢有趣,可有些中国人看到之后会想:它们的肉是否好吃,怎么做才好吃,甚至还曾经闹出过有人偷偷把专吃水里垃圾的观赏鱼抓回去吃的事情。在吃动物的时候,有些人不会放过它的任何一个部位。外国人吃鸡,只吃鸡的胸脯、鸡腿、鸡翅,而鸡的内脏和鸡头、鸡脖子是绝对不会吃的,而中国人则会说他们不会吃,把最好的东西都丢掉了。而且还给鸡翅、鸡爪美其名曰凤翅、凤爪,就连鸡的屁股也有好事者进行创意,串到一起烤好后加以作料吃,并且还起个好听的名字——七里香。还有,中国人吃的高层次是要吃最里面的,吃鱼除了吃鱼肉,吃鱼翅外,还要吃看不见的东西,那是什么?骨头里面的骨髓。是的,中国人发明的筷子对吃骨髓也很实用。而外国人发明的刀叉在吃骨髓方面就显得笨多了。

除了敢吃,中国人在吃上面的铺张浪费同样让人咂舌。究其原由,是国人好面子讲排场的心理作怪。随处走走看看,公款大吃大喝、食物浪费的问题在各地都比较严重,为了口腹之欲,部分中国人在吃喝上相当奢侈,早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勤俭节约的美德忘得一干二净。究其缘由,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的面子文化在作祟,很多人包括私人请客吃饭,都怕菜点的不够多,不够好,显得对客人没有诚意。如此一来,长久以往,大家都认为好面子没有啥不对的,自然也都习以为常了。

其实不光是面子的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提高,城乡居民餐桌已经由“温饱型”向“营养型”、“绿色型”转变,餐桌选择关系到你和家人的健康,同时也会对环境带来巨大改变。那些不仅危害着生态系统,也给人类自身的健康带来隐患的不良习惯,都要改改了,无论你是公款吃喝还是私人消费,当面子和自身健康发生冲突时,我有理由相信,更多的人会理性地做出对自己和环境都有益的选择——选择绿色餐桌,留住美好自然。

减少餐桌浪费,惜物就是惜福。要想改变大吃大喝的局面,仅靠说教显然是不够的,还要在制度上跟进,比如制定严格的公务接待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提倡自助餐,不再搞圆桌大盘餐,加大对各类公款吃喝的限制和曝光、处罚力度等。在这方面,我市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希望也相信今后会做得更好。同时也愿叶榄所提倡的“绿色餐桌”的环保节约理念,在信阳能够得以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