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璟
侄儿在看一本杂志,看得很认真,时而若有所思。
有一个富翁,奋斗一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住进了一套带花园的洋房。饭后他去花园外的公园散步,发现湖边的椅子上躺着一个流浪汉,于是和流浪汉交谈起来。富翁告诉他自己今天实现了毕生的梦想,住进了花园。流浪汉却不屑地说:“我一直住在花园里,早就实现了你现在才实现的梦想。”于是富翁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辈子都在瞎折腾,流浪汉才真正享受到了生活的乐趣……
侄儿给我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他似乎也受到了启发。
“流浪汉住在公园里,需要经历风吹雨淋,需要对付抢地盘的其他流浪汉,需要经受饥饿、疾病的折磨;而富翁住在花园洋房里,可以享受美食,享受自己的游泳池,享受天伦之乐,并且受人尊敬。他们的生活会是一样的吗?”我问侄儿。
侄儿终于明白过来了,这一个故事得出的是一个根本站不住脚的歪道理。而之所以作者能够得逞,是因为通过故事,他把大家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花园”这个概念上,忽视了其他要素。好一个“障眼法”!
侄儿少不经事,容易被忽悠不奇怪,父亲年届花甲,却也经常被故事所骗。
扁鹊曾经对魏文王说三兄弟中,自己医术最差,老大医术最高。他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觉得他只能治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所以人们都认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最大,远涉全国。”
这则故事经常被老爸引用,用来证明“防患于未然”最显能耐。然而仔细分析,古代郎中,其实相当于现在的全科医生,需要面对不同病情的所有病人。无论预防工作做得多好,“社区”里不可能始终没有生病之人,也不可能不出现病危者。扁鹊的大哥看来仅仅是个保健医生,不会治病;他二哥相当于门诊大夫,可以治治感冒、拉肚子之类;还是只有扁鹊能攻克疑难杂症。
扁鹊自谦医术不及两个哥哥,其实完全违反医学常识,也不合逻辑,肯定是出自文人的“艺术创作”。
中国人自古以来喜欢听故事,重形象思维,不喜欢抽象思维。而故事往往重情节不注重逻辑上的严密,由着创作者刻意引导读者、听者朝自己设定的方向走。偶尔有人较真,轻而易举就能找出漏洞,可是较真者却常常被视为“钻牛角尖”受到其他人的鄙视。于是绝大多数人心甘情愿被故事里的“蒙汗药”麻醉,当一个快乐的白痴。
(据《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