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乌镇

□陆 丽

我的家乡在江苏吴江,距离浙江乌镇不到两公里,小时候,我在那里生活过一段时间。人生就像一粒种子,落在哪里就会在哪里生根。如今多少年过去了,儿时江南的记忆,时常萦绕在我的心中。为了祭奠逝去的奶奶、爷爷,今年小长假,我又一次回到了江南家乡。

从信阳驱车回家乡,沿沪陕高速一路东行七八个小时就到了记忆中遥不可及的江南。眼前的江南家乡,让我感觉十分陌生,到处是高楼大厦和建筑工地、到处是操着各地口音的人流,找不到一点江南印迹。靠着家乡叔伯哥哥的指引,终于找到了门前一条小河、屋后一片竹园的地方,这就是我的家乡,我儿时生长和生活过的地方。

记忆中的江南,有着诗一般的景致。儿时回家乡先坐一天的火车到武汉,再从武汉坐轮船到上海,中途辗转几次才到乌镇。清晨,大伯摇着橹声欸乃的小木船,到乌镇码头来接我们。坐在悠悠荡荡的小船里,薄雾从河面上慢慢升腾弥漫,青青垂柳与嫣然的桃花悬依在岸边,耀眼的油菜花一望无际,像金黄色的海洋,散发出幽幽芳香。碧绿的稻田青翠欲滴,透过晨雾放眼眺望,还有在田间小道漫步的农民给这美丽仙境增添了一份动感。我仿佛行走在画里、梦里。

那是1969年的春天,我刚5岁,正值史无前例的“文革”期间,工作中的父母更是不敢有一丝懈怠,只好把我和哥哥送回千里之外的老家,让奶奶、爷爷照管。很多年过去了,童年时在故乡生活的点点滴滴时常在脑海里萦绕。

在父母和哥哥的陪伴下,天天陶醉在故乡的美景中,突然有一天不见了父母,奶奶告诉我:“爸爸妈妈要回信阳工作,过一段时间再来接你们。”我从来没离开过父母,好像是被父母抛弃一样,为此痛哭了一段时间。有时还动员哥哥和我一起偷偷逃跑找爸爸妈妈。哥哥比我大一岁,从一岁时就跟着奶奶生活,在家乡已习惯了。他带我爬树、划船,到田里摸泥鳅、到河里捉鱼、掏黄鳝、逮螃蟹,想尽一切办法哄我高兴。白天玩得高兴了,什么都不想,可是到了晚上,村子里没有了白天的热闹,惆怅、忧伤之情又会爬上心头,每天的这个时候,我就跑到屋后的河边看看来来往往的船上是不是有父母……河面上映照着银白色的月光,周围一片寂静,有时,我一个人坐在河面的小船上,凝视着在水里的月亮。清风吹过,水中的月亮泛起阵阵涟漪,好似读懂了我的心思。江南的雨烟波浩淼,很美,丝丝密密、绵绵柔柔在风中飘来飘去,就像一块绸缎飘浮在空中,更让人增添了几分离愁。在奶奶、爷爷的疼爱下,在哥哥的陪伴下,没有多久我就适应了家乡的环境和习俗,变成了一位说着吴侬软语的江南姑娘。

老家后院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清秀挺拔、幽幽静静、临风摇曳的翠竹发出轻轻的飒飒声。在家乡的日子里,我每天听着这种声音入梦、醒来。阳光透过竹林撒下斑驳的光影,显得更加婆娑妩媚。也给河岸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竹子不但好看用处也多。春雨过后,竹林里会冒出很多竹笋,把嫩小的采摘回去,奶奶可以把它做出不同的美味佳肴,竹笋炖肉、竹笋切碎炖鸡蛋糕,鲜嫩又甜美。爷爷还能把竹子做成竹筐和各种竹器。江南人的生活充满了情趣与韵味,虽然奶奶和爷爷生活不宽裕,除了靠种粮食糊口,平时还养蚕、养兔做点副业贴补家里生活,从没让我和哥哥受过委屈。我俩从小到大穿的棉衣棉裤都是奶奶亲手养蚕加工的丝棉做的,又轻又薄又暖和。冬天,奶奶怕我和哥哥冻着,用收藏多年的几块大洋换了一个铜炉。把铜炉里面放半炉烧着的草木灰,盖上盖子,热量从盖子上的小孔散发出来,可以提、可以抱,既取暖又方便温馨。到现在我还保留着这个铜炉。奶奶是一位勤劳、善良热情的人,做过乡里的妇联主任,乡里乡亲不管谁有困难,她都会慷慨解囊,家里有点好吃的她都叫别人来分享,所以大家都喜欢奶奶。奶奶乐于助人,别人也乐于帮她。春节到了,左邻右舍的亲戚朋友来家里帮奶奶、爷爷办年货,把煤油灯点得很亮,忙得一个通宵都不睡觉,热闹极了。打糍粑、做年糕,有绿的、橙的、白的,意味着来年五谷丰登年年高。春节每家还要备各式各样的茶,给来拜年的客人享用,有青茶、红茶、花茶、青豆茶、黄豆茶、糯米锅巴茶等。用通透青花瓷碗泡茶,特有韵味。

奶奶很注重对我们生活情趣的培养,自己省吃俭用,却拿出一些钱来,让爷爷带着我和哥哥到乌镇街上游玩、到茶馆里喝茶、听评弹吃乌镇特色小吃。我最喜欢吃的是带肉馅的定胜糕了,是用大米和糯米磨成粉状,再做成方方正正、雪白雪白的糕,中间包有一团肉馅,吃一口糯而不粘、肉馅肥而不腻,外层米香和里面馅香交织在一起,醇香爽口就像陈年老酒,让人陶醉。每过一段时间,爷爷就要带我们去乌镇奢侈一回。刚到乌镇时,我为这里的景色痴迷了,一座“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古城出现在我的面前,行走在那弯曲悠长的青石板小巷和那千姿百态的小桥中,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遥远而古老的过去。我和哥哥跑到弯弯的小桥上不停地给桥下穿梭的船打招呼,还展开双臂,大声高喊:“我们到天宫了。”爷爷看着我俩兴奋的样子,憨憨地在一边笑着对我俩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人早就说过了。我为自己自作聪明感到不好意思。形态各异的桥是这座古镇的纽带,桥连着桥、桥连着巷、桥连着房。站在桥上,俯瞰小河两边的长廊小路、亭台水榭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繁荣、祥和、温馨、缠绵、意蕴都在其中。水上菜市场摆满了新鲜农产品,应有尽有。紫红色的圆萝卜,脆甜脆甜的,比苹果还好吃;削好皮的甘蔗,切成一段一段的摆放在竹筐里。叫卖声、吆喝声给厚重的古镇增加了几份生机、几份热闹。

这段江南生活,给我内心增加了丰富的色彩,也有了一种对江南特殊的情感,它荡漾在我生命的长河,让我更深刻地领略到江南民风韵味。40多年后的今天,踏上这方土地,我依然走不出童年的记忆。

我怀念儿时的江南,怀念儿时和哥哥玩过的地方,怀念爷爷曾带我们去过的茶馆、卖定胜糕的店铺。虽然如今有的还在,可是少了些原来的风貌,多了些商业化元素。回到家乡,再也见不到那悠悠小船。走进村里,儿时的小伙伴,都已人到中年,奶奶、爷爷和好多老一辈人已不在了。在我的记忆里,我最喜欢吃奶奶隔壁大舅爷家的红烧肉梅干菜和猪蹄膀、小舅爷家的白斩鸡和红烧鱼。如今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身影,几间老房子破旧不堪早已没有人住了。屋后的竹林还在,小河已干涸,成了一条臭水沟,上面还停靠着一条小破船。过去家乡以养蚕为主要产业,现在已转变为靠种植树木出售给别的城市搞绿化为致富之道了。无情的岁月,沧海桑田,我多想回到梦里,找回记忆中的江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