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双 瑞

见到肖敬宝的时候,他在锅里滚着羊肉浓汤的后厨忙碌,和面、煮汤、拉面、下烩面。这个身穿厨师服套装、长相白净清秀的28岁小伙子,已经是深受老顾客认可的资深烩面师傅了。

“汤鲜、面滑。”河南郑州的萧记三鲜烩面城大厅里,一名食客用筷子挑起宽窄一致、厚薄均匀的烩面,哧溜溜吸进嘴里,心满意足地评价。隔壁座位上的一位客人说:“咸淡、口味都掌握得好,面很可口。”这是肖敬宝最高兴的时候。

厨师的战场在后厨,肖敬宝却经常出现在大厅里,挨桌看客人离开后的烩面碗,是吃干喝净了还是有剩余。如果碗里剩得多,他就要皱着眉头尝一尝,是咸淡出了差错还是面不够筋道?等琢磨透了,他回去做下一碗会更谨慎。

小小一碗烩面,功夫却不简单。每天下午5点,肖敬宝到后厨和面。虽然机器和面已经很普遍,肖敬宝所在的饭店却坚持用人工。一次和25斤,放在直径约80厘米的瓷盆里,用多少水,加多少盐,是有固定比例的。为求精确,他来来回回要称好几遍。

和面讲究三揉三醒,这样出来的面才光滑筋道。揉15分钟醒10分钟,整个下来得1个多小时,非常耗体力。肖敬宝一边弓着身子揉面,一边解释说:“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速度快了力气跟不上,慢了面的质量受影响。”

问他辛不辛苦,他肯定地点点头,很快又说:“总得生活吧,不在这工作也是在别的地方。”最多的时候,他一天能和上8盆到10盆面。走起路来,他的一边肩膀往下耷拉着,可以看出长期和面的影响。

和好面,肖敬宝并不能歇一歇,他得把这一大坨面掐成重约2两5钱的均匀面团,再刷上油,掐好后上秤。他语气之中掩饰不住自豪:“误差不超过2钱!”这也是他常年练习修成的过人之处。

然后是擀面片,同样见功力。把面团滚成圆柱形,用手掌按平,擀面杖放中间,向前一推向后一拉,宽窄均匀、厚薄一致。最后一道工序是拉面。两手捏面片,先上下拉再左右拉。面在他手里像一条上下翻飞的柔韧绳子,成品折两下长度在70厘米到75厘米,下到锅里就成了鲜香筋道的烩面。

刚开始学的时候,肖敬宝身上远没有这种舞绳子的美感,面不是拖到地上就是断成几截,有时候甚至甩到自己脸上,火辣辣地疼,胳膊也肿得抬不起来。他买条绳子在宿舍苦练,直到甩出去就成椭圆形,拉面的功夫也逐渐成熟了。

“上学不努力,再不学点手艺能行吗?”老家在封丘县农村的肖敬宝下决心要找个出路。不到20岁出门学艺,他从洗碗、传菜做起,一直做到店里器重、顾客欢迎的面案师傅。其中艰辛,他厚厚一摞工作日记可说明一二。

店经理李玉婷说:“肖师傅特别敬业,技术上精益求精,做出来的面比别人的都均匀滑润。”每天重复和面、拉面的劳动,肖敬宝也会觉得烦、枯燥。但他说这毕竟是工作,而且每次看到客人喜欢自己的面,心里很有成就感,觉得劳动很有价值。

休息的时候,肖敬宝喜欢逛菜市场,买了烩面原料做给家人吃。他最大的愿望是自己开一家烩面馆,“做烩面这么多年,都有感情了。”

(新华社郑州5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