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来,浉河区农联社紧紧围绕浉河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实施“企业服务行动计划”,积极方式,加大资金投放力度,今年前4个月,累计投放信贷资金4.76亿元。其中,先后投入了1.61亿元专项贷款,服务茶农“左连技术、右连质量”,扶持企业“上连市场、中连基地、下连农户”,支持茶叶产供销体系有机融通。目前,茶产业已成为浉河区的龙头产业,全区茶叶种植面积达40.5万亩,茶农3.4万户,涉茶人口达10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1/3,年产销茶叶约1500万公斤,初步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济格局,为“信阳毛尖”的全国知名品牌持续发扬光大作出了积极贡献。

创新担保方式,支持茶产业。一是采取林权抵押贷款方式。今年以来,运用林权抵押方式,先后向董家河、浉河港等茶叶主产区161户茶农,累计投放贷款1665万元,支持茶农改良茶叶品种。二是采取茶农联保贷款方式。鉴于大部分茶农地处农村,有住房,无房产手续,苦于无有效抵押物,采取茶农联保方式,即1户茶农贷款,由3户至5户茶农共同担保,既解决了茶农资金需求,又确保了信用社资金安全。三是采取茶产业专业合作社贷款方式。2011年以来,浉河区共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138个,其中茶产业专业合作社有25个。在信贷支持中,农联社注重强强联合,向浉河区十三里桥磨盘山茶叶专业合作社一次性信贷支持190万元,支持企业率先推出了“信阳红”红茶系列新产品,丰富了信阳茶叶品种。

创新营销方式,支持茶产业。主动服务营销。今年年初,农联社组织广大信贷人员,对全区的涉茶企业、农户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特别是对重点茶企业、茶农,实地了解种植、加工、销售及资金需求情况,为以后信贷营销作准备。积极推行“公司+农户+信贷”、“公司+专业市场(基地)+农户+信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信贷服务模式,为茶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加快了发展步伐。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定点茶园和辐射的茶叶生产基地30万亩,年生产加工能力50万公斤,与该公司合作的茶农有2000户。今年3月,农联社一次性为其投放了1900万元,支持筹建羊山新区“文新茶叶新科园”。同时,向文新茶叶基地100户茶农发放信贷资金500万元,支持茶农生产、加工,文新茶叶公司负责收购和销售,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局面。实行贷款集中审批。对茶叶等季节性小额农户贷款,实行了“一次授信、分次发放、台账管理”的模式。提供“绿色通道”。茶产业贷款由于季节性强,时间短,周转快,在办理过程中实行了每笔贷款面谈面签,限时办结,阳光操作,打造了信贷“绿色通道”。

创新管理手段,支持茶产业。强化风险管理。加大贷款利率和贷款期限的管理力度,制止人为缩短贷款期限,造成贷款恶意罚息,增加茶农负担。采取“专人负责、台账管理、到期收回”的管理方式,明确专人监督资金用途,跟踪茶企业(茶农)产、加、销全过程,确保资金用得好、还得上。改进工作作风。推行贷款公开监督制度,采取聘请社会监督员、公开监督电话、奖励举报人等方式,使信贷工作人员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有效促进工作作风的转变和服务水平的提高。落实信贷服务大厅和信贷专(兼)柜制度。推行贷款咨询、电话预约和贷款限时办理等便民措施。强化服务。一方面,聘请农技人员下乡为茶农培训,传授茶叶栽培、施肥和护理技术,培植“无公害茶叶”。2012年3月,由农联社牵线搭桥,聘请信阳农专的教授和茶叶专家到董家河产茶腹地为茶农讲课。另一方面,帮助茶农改进和提高茶叶炒制、贮藏技术,对茶农购买小型自动炒茶机、茶叶保鲜柜等资金需求,及时供给。浉河港镇茶农易善诚由于添置了炒茶贮茶设备,在茶叶产量不增加的情况,增收10000多元。大力支持建立销售服务体系,先后扶持茶叶交易市场4处,累计向茶叶经销商提供收购贷款1200万元。

辛勤耕耘,壮大茶产业。在浉河区农联社的支持帮助下,浉河区茶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区茶叶年产值近10亿元,农民增收4亿多元,全区10万茶农奔上了小康。河南五云茶叶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龙潭”牌茶叶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重点支持的信阳环宇针织服装有限责任公司绿茶天然纤维项目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和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的“文新牌”信阳毛尖,在日本举行的第二届世界绿茶评比大会上荣获最高金奖,在2009年“恒天杯”全国名优绿茶评比会上再次荣获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