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 华

3月28日,《信阳日报》的茶都艺苑版刊登了白桦先生的文章《身后已无事》。别人问起他身后之事,答曰:“身后已无事,骨灰由子女送往信阳,撒在田野、树林、草丛和溪水里。终点也是起点,与大自然一起永生。”

看完这篇文章,笔者禁不住心潮起伏:历时十年、在八十岁高龄、创作了长诗《从秋瑾到林昭》的白桦先生不仅是当代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更是家乡信阳人的骄傲与自豪!就是这样一位以笔代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将苦难转化为诗歌、给世界开出一帖帖醒脑止痛的处方的长者,对自己身后之事竟是这样的智慧与旷达,不能不让人平添敬意。

近日,笔者在参加市红十字会会议时听到一则故事:一个犯人第二天将被执行死刑。头一天,医生仍为其认真看病、治疗。法官对此有些不解,问:明天就要执行死刑,今天还看病?医生答:依照法律定罪量刑是你的职责。但现在,他也是一个有生命的病人,为病人看病是我的职责。医生的回答是那么自然,像为一个普通的病人一样看病。此时,他俨然就是一尊生命的守护神!

想起医生那充满职业精神的回答,就能感觉到一股凛然之气扑面而来。他对职业操守的坚持、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患者的人道关怀,不由得不令人为之动容。

在这两年时间里,笔者先后为老、中、青年龄段的三位亲友送行。每次见证死亡,都会引发一些有关生命的思考:

人是向死而生的。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是相对,死是绝对。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秦始皇、拿破仑、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以及我们,谁都不能逃脱死亡。生命是一个恩赐,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为生命的存在而喜悦、而庆幸;但既然得到了上苍的特殊眷顾、在历经磨难后而侥幸胜出、进而呱呱坠地来到了这个世界,就应当敬畏生命、珍视生命,就应当不辱使命、为提升生命质量、让生命富有价值而努力。那么,怎样做才能为庸常的生命增添些许亮色?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说得最为平实:“由于各人的机遇、环境和人生观不同,看起来好像成就差别很大,其实向远一点看,并没有什么差别。凡是能做的和应当做的,好好去做就行了。”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是真正做到“凡是能做的和应当做的”、都付诸“好好去做”的,还真不容易。我们首先不妨反躬自省:我们自己做到了“好好去做”了吗?再仔细观察一下四周,真正做到了“好好去做”的还真是不多;但怒放高原的并蒂雪莲胡忠、谢晓君夫妇,为了麻风病人、跨越海峡的张平宜女士,草鞋书记杨善洲,与患者肝胆相照的吴孟超,以及白方礼们做到了。他们虽为普通人,但他们生命的质量和张力却有别于普通人,他们因自己的追求和奉献而使自己的生命别具色彩,他们像大雾中的灯塔,照亮了我们人生之旅的航向。

世上总有一些人,在浮躁喧嚣的现实面前,努力保存着浑然天成的纯朴。他们为人做事对基本道义的坚守、对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常常令我自愧弗如。这样的坚守和追求,有一种荡涤污浊的澄明,有一种风雨同舟的温暖,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生活中的我们都应秉持向上、向善的追求,力求“好好去做”,既虚心接受别人的鞭策和引领,又用实际行动鞭策和影响周围的人,如此,这人间就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