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齐中熙 樊 曦

第一次见到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六矿队长董刚,很难把他和一个采煤工人画上等号:

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29岁,白白净净,戴个眼镜,说话细声细语。

“你真是在井下采煤的?”

董刚笑着掏了掏耳朵,把手指伸给记者看:“昨天还在井下,脸上洗干净了,耳朵眼里的煤灰却总也洗不掉。”

董刚是六矿大学生采煤班的第二任班长,自2008年8月这个特殊的集体成立以来,先后有20多位大学生曾在这个集体中锻炼过。去年10月,董刚从班长升任队长。现在,大学生采煤班有12个兄弟,平均年龄只有26岁。

——“当初怎么就想起要成立大学生采煤班呢?”

第一任班长、现在已经是六矿副总工程师的谢绍伟告诉记者:

以前,我国综合采煤设备的电力液压控制系统全是从美国或德国进口。2008年,全国首套国产自动化综采设备研制成功,六矿承担起这套设备的试运行任务。但全新的设备需要不断地磨合、改进,只能由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人员操控。六矿就从各队抽调了12名大学生,承担起这个任务。

当时,这些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虽然学的是煤矿专业,但大都没下过井。

30岁的王香瑞,大学生采煤班现任班长,还清楚记得自己第一次下井的经历:

2010年10月的一天,早上6点15分,他从家坐上班车,7点到矿上,马上开了个早班会,7点30分统一吃早饭,8点统一换上井下的工装,又坐了一个小时的车来到坑口。

王香瑞和工友们钻进铁制立井罐笼,在以每秒3.5米直线下降的6分钟里,寒风和井筒淋水直往脖子里钻,空气越来越潮湿。走出罐笼,进入一个黑暗世界。

在矿灯照射下,地底的煤层亮晃晃的,王香瑞有点紧张、有点好奇、还有点亢奋。工友们跑得快,加上黑暗、噪声、煤尘,一会就没影了。王香瑞一步步往前挪,井下的负压环境让他大口大口地喘气。半个小时后,前面豁然开朗,仿佛来到了凡尔纳笔下的地心世界,有了光,有了人,有了机器。

从此,王香瑞几乎天天重复着这趟地下千米的“地心之旅”。

——“让大学生去干采煤的活,是不是太危险、太大材小用了?”

2009年9月2日,董刚初次下井。过了不到一个礼拜,离他矿井不到一公里的一个小煤矿发生了矿难,70多位矿工遇难。

董刚害怕了,他父母更害怕,让他辞职不干了。

董刚思忖再三,想起了他上本科三年级时,老师上课时说的一句话:

“我搞了一辈子采矿设备研究,但就下过一次井。矿工苦啊!我们搞技术的,哪怕为他们做一两件改进,就是莫大的善事了!”

第二天,董刚仍然按点来到了井下采煤设备操作间。

那时,这套采煤设备的软件程序存在漏洞,经常故障。董刚和工友们决定自己研发一套既带设备管理功能,又带生产管理功能的软件。但这项技术当时在我国还是空白,也没有可参考的资料。

为了省出上下班路上四五个小时的时间来搞研发,新婚的董刚和妻子丢下市区装修好的新房,在矿区附近租了一间12平方米的临时房。

采煤班其他弟兄也没闲着,一下班就跑到十几里外的新华书店去查阅资料,回来后再细细琢磨,每天都干到凌晨三四点。

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懈努力,软件开发成功,填补了国产全自动化综采设备精细管理微机化的空白,每年多创效益240多万元。

如今,通过他们的摸索实践和科研单位的支持,这套采煤设备已经升级到第五代,完成了13项技术革新。

——“让大学生采煤,是不是太亏待你们了?”

原以为干井下采煤这活的年轻人不好找对象。可没承想,给大学生采煤班介绍对象的人“挤破了门槛”。

“我们是辛苦些,但辛苦换来了价值。”王香瑞说。

王香瑞每月收入一万来块钱,班里其他人也能挣个七八千元。

“我们和‘铁人’那一代劳模不敢比,他们讲无私奉献,干得多,取得少。我们要生活,要养老婆孩子,但有一点,我们要对得起我们的工资。”

“一天24小时,怎么都是过,总得干些有意义的事吧。”

“我们现在是采煤工,但不会一辈子当采煤工。我们要把知识用到实践中去,让以后的采煤工少遭罪,少出事。”

……

综合采煤设备不仅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大大增强了井下安全系数。

以前,井下一个班需要二三十人同时工作,现在只用3个人;以前又扛机器、又扳手柄,现在只要点点鼠标。没用综合采煤设备的井,一天出煤1000多吨,大学生采煤班一天出煤近7000吨,人均功效名列全国同类矿井第一,且没有一起设备事故和工伤事故。

现在,六矿已经有了两台自动化采煤设备,8月份还会再进一套,都要由大学生来管理。去年,六矿想招11名大学生,报名的超过了100名,而且十几名是研究生。

(新华社郑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