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时期,信阳革命老区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发源地之一,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信阳组织坚决贯彻八七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从1927年11月开始,相继领导了四望山、大荒坡、周荒坡、白沙关、罗(山)南等地的武装起义,并在血与火的斗争实践中及时吸取经验教训,较早地走上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正确道路。1928年夏,光山县党组织配合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开辟鄂豫边柴山堡革命根据地,使之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个立足点。1929年5月6日,商城起义一举成功,建立了河南省第一支红军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二师,开辟了豫东南革命根据地。随后,红三十二师连续三次东征皖西,有力地支持了六霍起义和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930年春,在中共中央将鄂、豫、皖三省毗连的20余县划为特区,建立中共鄂豫皖边特委,红三十一师、红三十二师、红三十三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实现了党对鄂豫边、豫东南、皖西这三块革命根据地和三支军队的集中统一领导。1930年6月下旬,鄂豫皖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光山王湾召开,选举产生了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由此形成。1931年1月,红一军在商城与红十五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2月10日,红军攻克光山县南部重镇新集(今新县县城),这里又在此成立了中共鄂豫皖省委、鄂豫皖区苏维埃政府、群团机构、军委航空局、鄂豫皖苏维埃银行、经济公社、合作总社、彭杨军政学校、列宁高级学校、列宁报社等相继在新集设立,新集遂成为鄂豫皖苏区的红色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苏区范围内,自下而上地召开了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各级苏维埃政府,制定了各项法规、法令和政策,行使工农民主专政的权利。苏区深入开展了土地革命,改变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从而激发了广大人民的革命热情,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推动了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未完待续)

(本文由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