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建
吴良镛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海德格尔的理想,亦是他毕生之心愿。其实,之于我们这些普通人,又何尝不是?我相信,平桥区中山新城建设正是在寻找这份诗意。
诗意之于城市乡村,既是理想、亦是灵魂。平桥这脉土地曾经多么诗情画意啊!拾起城阳城的折戟锈剑、手抚义阳郡的秦砖汉瓦、背靠信阳县的古城高墙……历史余温依旧在、亭台楼阁却成空。我们只能在记忆与猜度当中去探寻她傲然孑立的灵魂。她的灵魂在哪?是轩阁台塮之古意、抑或馆园声窗之韵曲,还是“雷山不墨千秋画,浉水无弦万古琴”之恬淡?其实,我们真的有些茫然。
我们需要探寻这座城市灵魂的皈依。中山新城,可以承载这座城市的灵魂吗?
魂之何来?是历史、是文化。拂开历史的烟尘,中山本身就是一段穿越时空的记忆。中山,亦名钟山,古为商业重镇,又称“中山铺”,钟山之丘,岭壑不高,得名却极久长。北齐称齐安,隋朝更名钟山,宋废县并入义阳。中山背山面水,两侧涓涓细流,河之南,桐柏山、大别山衣襟连带,逶迤东来,明代文坛领袖何景明“通淮一水下,入楚万峰开”写的正是此地佳境。中山多先贤圣哲,出生于中山的白桦、叶楠,原名陈佐华、陈佑华,二人作为当代最有影响、最为活跃、最具特色的孪生兄弟作家,在中国文坛双星辉映。上世纪90年代,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来信阳,其实亦有寻根之意,据说其祖上就位于今天的中山费家岗。
魂之何依?是人居、是繁荣。中山新城横跨浉河两岸,中山大桥纵通南北,三号橡胶坝截浉水为湖,与南北灌渠形成天然湿地水系,水串联起钟山、震雷山、佛灵山、太平山,这种水在城中、城在山中为“诗意”的人居环境提供了先天条件。中山新城把“水”作为核心元素来打造,充分尊重水系的天然属性,以水道为景观带,一道水系、一湾湿地、一处公园、移步换形、步步胜景。新城先“做水”,再“管网”,而后修路、架桥、建筑,利用宝贵的浉河水系,立足原生态的设计,保护河道堤坝自身的渗透功能和自我修复功能,建成的新城不再是水泥的丛林,而是处处洋溢着自然的芬芳。
魂之何往?是天然、是大道。历史上能够传承的建筑都是用心血铸就、用时空雕饰的。乔家大院,工匠每天只砌七层砖,建筑的生命在于艺术、在于用心打磨啊;平遥古城,一街一巷、一砖一瓦、一花一木,到处流淌的是民族的气息和血脉……中山新城,魂之何往?魂在豫风楚韵与中原民俗的有机结合中,魂在绿色文化与红色传统的交相辉映中,魂在现代产业与人本宜居的执着追求中,魂在低碳环保与现代科技的悄然共融中。村中有画、卷中有城,一个城市建设与乡村统筹发展的魅力图卷渐次拉开。
“菊儿胡同”的青砖黛瓦,在京城的嘈杂之中坚守着一份诗意与宁静,其实亦是人文精神的复萌和传统建筑艺术的升华。我们相信,中山新城同样会给我们同样的惊喜——因为我们正在探寻这座城市灵魂的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