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固始民营经济异军突起,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固始现象”。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也出现一些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规律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一多一少”。现有民营企业数量多,有4.4万家,但规模以上企业少,特别是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二是“一大一小”。即“小而全”。从产品种类上看,几乎无所不包,但“盘子”都很小。如米糠油、茶叶、禽、蛋类等,“腿”都很短。三是“一高一低”。由于同行业加工企业分散,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较高,加之产业链条短,缺乏明显竞争优势。如粮油加工企业等。从全县农产品销售情况看,市场化程度较低,主要还是依靠本地市场拉动。四是“一长一短”。从投资结构上看,民营资本投资于周期长的生产性项目较少,投资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较多。如房地产开发项目等。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变“边缘”为“前沿”,发挥“桥头堡”作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指引民营企业发展方向

县域经济发展需产业支撑,特别是支柱产业支撑。支柱产业的确立和形成,一般是由区域资源禀赋所决定。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发展思路上,坚持“围绕资源定产业,围绕产业做龙头,围绕龙头上项目,围绕项目建园区,围绕园区造环境,围绕环境树形象”。省长郭庚茂在信阳调研时提出“一县二业”要求,即一个县要有一个农业性的主导产业,解决富民问题;另一个是工业性的主导产业,解决富县问题。基于此,从固始实际出发,一是发展农业性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将畜禽、粮油、林果茶药、水产养殖确立为支柱产业,做好规划,建好基地,培育“龙头”,形成支柱。围绕以上“四大农业支柱产业”,做好分行业、分区域规划。以南部山区五个乡镇为主,规划建设林、果、茶、药生产种植基地;在北部沿淮乡镇,规划建设水产养殖基地和柳条种植基地,优先发展特种水产养殖;在东西“两个大岗”,规划建设畜禽养殖基地,集中扶持,并规划布局加工项目,形成产业化格局。二是工业性主导产业的确立,应坚持“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原则,从现有条件出发,将医药生产、机械电子、纺织加工作为工业性主导产业,改善和优化我县工业结构和税源结构,增加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当前,应着力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条件的制药和机械加工行业,引进配套项目使之迅速膨胀。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的培育离不开投入,从目前情况看,我们除向上争取政策性项目外,主要靠民间资本的投入。发展民营经济、激活民间资本、培育支柱产业,在今天的固始显得尤为重要。固始作为全国知名的劳务大县,积累了大量的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尽快把固始劳务经济转化为产业发展的资本是当务之急。

二、培育龙头企业,壮大支柱产业,建好专业园区,支撑民营经济发展

一般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规律是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专业园区+专业物流,这是一个完整体系。从固始目前产业发展现况看,按照“一县两业”的要求,可以考虑从固始现有规模企业中筛选一批成长性好、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企业,集中扶持,整合要素,强力催化,使之迅速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①依托三高公司,规划建设“三高工业园区”,主打生猪养殖加工系列产品,做出品牌,力推上市,用3年至5年时间,把“三高”培育成产值超50亿的企业。②依托三禾禽业公司,整合禽类加工资源,在番城办事处规划建设禽类加工专业园区,主打鸡、鹅生产加工系列产品,形成优势品牌,同时规划建设好禽类养殖基地,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的生产模式,力争用2年至3年的时间,形成产值超30亿的龙头企业。③依托豫申粮油和顺心莲粮油加工企业,整合全县100多家粮油加工企业,培育产值超50亿的龙头企业。要抓紧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在县产业集聚区或胡族镇规划建设粮油加工专业园区,组织引导现有粮油加工企业进园区,项目集中布局,整合产业链条,迅速形成集群效应,解决目前低水平、低效益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主要依靠两只手:一只手是政府有形的手,主要是通过扶持龙头企业,集中配置生产要素,形成行业“龙头”老大,引领行业发展。另一只手是市场无形的手,按照产业分工,协作配套,布局企业,让现有中、小型粮油加工企业在上、中、下游产业链中,重新定位发展,避免无序竞争。④依托已有50年生产历史的援生制药厂,规划建设医药加工园区。在南部山区规划种植药材生产基地,搞好“订单种植”,用好药材生产好药片,积极研发和生产中成药,使援生制药成为知名品牌,带动医药产业发展。⑤抓好已经落地和开工建设的捷盛达风力发电配件和科尼亚农业机械制造项目,使之尽快建成投产,逐步培育成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引进配套项目,形成集群效益,迅速催生机械制造行业,进而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高利税行业,从而优化工业结构和税源结构,实现“富县”目标。⑥扶持发展特色产业“龙头”企业,重点是柳编和甲鱼养殖。柳编产业重点依托三河尖、丰港、徐集等乡镇现有企业和协会,择优扶持华丰、中宏公司成为龙头企业,推动柳编产业向工艺美术和室内装饰方向延伸;甲鱼养殖重点依托泉河、分水、张广、沙河等乡镇,择优扶持养殖大户,带动特产养殖业发展。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走“三产带二产”路子,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

第三产业也称服务业,是民营经济生长的主要领域和空间,也是新型产业培育的重要“母体”。固始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又在3省交界处,实际上是座消费型城市,这就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从固始实际出发,应着力探索“围绕市场做物流,围绕物流搞加工,围绕加工建基地,围绕基地建园区”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路子。应立足现有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依托“三大交通节点”,规划建设“三大专业物流园区”,在空间布局上,形成呼应和互补。一是依托段集火车站和沪陕高速固始出口,规划建设3平方公里的粮食、石油、煤炭、建材仓储物流园区,使之成为豫皖交界处的粮食石油中转储备中心;二是依托淮固高速路县城出口,规划建设3平方公里的综合物流园区,重点发展工业物流和商业物流,服务县产业集聚区和县城30万人口的日用消费。三是依托三河尖望岗码头,发挥淮河航运低成本优势,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的河沙、建材、造船、柳编专业园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目前,已出现比较好的趋势。如铁碴、混凝土添加剂项目等亟待该区域落地。围绕以上“三大专业园区”,配套发展相关的业务。一要大力发展仓储业,组建各类专业物流公司,发展企业服务外包,形成物流包装、物流加工和物流配送等产业链条,使二、三产业良性互动。二要规划建设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移植嫁接长三角地区大型批发市场和商品超市,形成市场新优势,促进固始工业品原材料和商品批零业务拓展辐射。三要围绕固始房地产市场做文章,利用闲置房源,发展楼宇经济,培育微型企业,引导和扶持发展社会化养老、社区公共服务等项目,拓展服务领域。同时,大力发展特色餐饮服务业,特别是固始“名、优、特”小吃,回民餐饮和特色休闲食品,打造固始“美食街”或“美食城”。

四、搭建好载体,不断催生民营经济发展

载体是企业和产业生长的“母体”和“摇篮”,只有用好的“母体”才能培育出好的实体经济,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搭建好载体,编织好“摇篮”。一要抓好产业集聚区载体。产业集聚区是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区,也是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应抓紧县产业集聚区的规划修编工作,规划建设“闽台侨工业园区”和“回归创业园区”,坚持“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相结合,提升园区的承载力、支撑力和辐射力。应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大力开展招商活动,推动“产城一体”。积极推行和完善办事处和产业集聚区套合管理模式,对集聚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力争建成全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示范区。史河湾产业集聚区应把握好产业定位,其现在的产业定位是木业加工,从目前发展情况看,主要是为安徽叶集生产低端配套产品,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资源型加工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要控制在资源环境所承受的范围之内,过度开采和加工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陈淋子区域现有大小木材加工企业100多家,应抓紧制订行业发展规划,关停无证企业,实行有计划、保护性的采伐加工。另一个是走高端路线,生产高端产品。要从现有木材加工企业中选择1个或2个“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加工生产高端产品。二要抓好农村试验区新型合作组织载体。要抢抓新农村建设机遇,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行业商会等非公经济组织,围绕农村种植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生产,建设新型“农庄”和农村社区,培育新型产业,改变农村、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更多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三要抓好“根亲文化”载体。以打造“根亲文化名城”为抓手,集中整合配置根亲文化资源,将“根文化”长入经济,融入市民生活,促进和拉动全县文化旅游产业、会展经济、节会经济、乡村休闲、农庄体验等项目和产业的发展。①整合县城“根文化”资源,打造蓼城、番城、秀水三个文化特色组团片区,带动寻根旅游、文艺展演、音乐派对和特色餐饮业的发展;②以陈元光故里景区为主体,整合周边人文自然资源,规划建设陈集、泉河、安山片区“根文化”景区和生态养殖片区;③以九华山、华阳湖景点、景区为主,整合南山五乡镇的生态文化资源,规划建设南部山地休闲体验片区和民俗文化产业园区;④以三河尖为主体,整合丰港、徐集、往流等乡镇的柳编和水域资源,水陆联动,打造“柳编之乡”特色片区和水产养殖观光体验产业园区。四要抓好“品牌”载体。要继续弘扬“中国书法之乡”、“萝卜之乡”、“中国柳编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等国字号品牌优势,围绕品牌做市场,围绕市场建基地,围绕基地做产业,围绕产业做“龙头”。要规划建设书画一条街,打造书法载体,建立书法网站,实现网上交易,并推动书法艺术与文化旅游产业相融合,与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相结合,让书法走进寻常百姓家,让“书法家”变“企业家”;围绕萝卜搞加工,进行脱水蔬菜和各类酱菜的开发生产,培育出品牌,让小产品进入大市场。五要抓好“商会”载体。一方面,坚持姓氏文化研究与行业商会有机结合,继续推行“两会一长”制(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和行业商会会长由一人兼任),建立内生长效机制,做大做强行业商会和“龙头”企业;另一方面,积极组建“异地商会”,搭建固始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的桥梁。固始北京商会按照“统分结合,三位一体,市场化运作,捆绑式发展”的思路,已于去年12月28日在北京挂牌成立,洪埠、蒋集、李店、马岗、徐集等10多个乡镇商会也先后在京挂牌成立,通过北京商会的组建,探索异地建会的路子,创新社会管理载体,加快上海、广东、武汉等地商会组建工作。在此基础上,还将建立商会网站,实现异地商会联网,资源共享,共同推动家乡发展。六要抓好城镇化载体。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民变市民的过程,也是生产要素流动和集聚的过程,必将为二、三产业释放出新的空间,要在城镇化过程中寻找商机,培育新型产业。应重点抓好中心城区和卫星乡镇规划建设,把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上,分三个层次推进:中心城区应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要由传统的商住开发向商务开发转变,由商业中心向休闲购物、文化美食服务转变,提升品位,增加人气。要着力抓好县城周边卫星乡镇首集规划建设,打造“复合型”街区,围绕全县确定的支柱产业,梯度配套发展“一乡一业、一乡一品”,打造各具特色的卫星乡镇,推动农村产业向休闲体验转变。陈集、黎集、陈淋子、胡族(白鹭园)、三河尖、马岗等沿边乡镇应依托当地区位、人文、自然、民族文化、乡村印象(祠堂、宗教活动场所)等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风情小镇”。

五、营造宽松环境,呵护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优良的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就固始而言,最重要的是软环境建设。如何营造好软环境,主要还是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领导重视,政策扶持。要把扶持民营企业和培育支柱产业作为固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抓实、实抓。制定鼓励民营经济和支柱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合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氛围,要“商而优则仕”,政治上关心他们,结合人大、政协换届增加工商界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比例,为他们提供参政议政的平台。二是部门支持,优化服务。通过调研,很多企业家反映我们有些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企业的发展,对地方投资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要继续推行“限时办结”制、“一站式”服务,把部门支持服务企业的评价权交给企业,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对部门的行风评议,并建立问责制度。三是生产要素优先配置。要在土地、资金、人才等重要生产要素的配置上优先考虑企业,集中力量办大事,形成合力促发展。

六、培养造就大批企业家队伍,实现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

产业靠项目,项目靠企业,企业靠企业家,企业家靠培养。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企业的素质,决定企业的前途和未来。很多企业都是“因人而兴、又是因人而废”,特别是“家族式”企业。总结国内外大企业发展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有一个好的当家人(企业老总)。远的不说,就近而言,如河南羚锐的熊维政、河南华英的曹家富、黄国粮业的周兴武等,从企业的创办到成为上市公司,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之,“十年磨一剑”。经验昭示我们,培育一个大的龙头公司,形成一项支柱产业,需要很长时间。培养和造就企业家队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定性、定力、定见,要持之以恒抓下去。就目前固始而言,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抓好现有企业家队伍建设,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他们迅速成长起来,担当重任。二是引进企业家队伍。一方面,吸引固始在外成功企业家回乡领办、创办、合办企业;另一方面,在有条件的企业试行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探索借智发展的路子,但要注意避免“水土不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