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推动各项工作的创先争优必须善于抓基层、打基础,善于激活最小的组织细胞。农村党组织是党的肌体的最基层的组织细胞,担负着带领农村百姓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而建立一支过硬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淮滨县把抓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作为抓基层打基础的重要工作,创新思路,大胆实践,从激励保障、教育培训、选拔任用、考评监管四方面入手,制定实施了淮滨县村党组织书记管理办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突出激励促竞争,提高村党组织书记待遇。县委对农村基层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大幅度增加工作报酬,多途径解决养老问题,高标准提高政治待遇,激发了极大热忱,空前调动了积极性。一是提高工作报酬。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工作报酬正常晋升机制,实行“基本报酬+绩效补贴+正常晋升”相结合的工资模式,明确村党组织书记报酬标准。规定基本报酬为每人每月800元,并根据年度考核情况和任职时间长短逐届晋升,任满一届且年度考核“称职”的,基本报酬下一届晋升一个档次100元。年度考核评为“优秀”或“称职”的,年终还分别奖励4000元或2000元的绩效补贴。全县村党组织书记统一在县农村信用联社办理工资卡,工作报酬每月由县财政统一打卡发放,确保能够按时足额领取。目前,村党组织书记人均年工资性收入均在1.2万元以上。二是解决后顾之忧。提高村党组织书记生活保障水平,确保他们能够安心、放心工作。采取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相互转移衔接的方式办理养老保险。45周岁以上的,按每年4000元缴费标准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县财政承担缴费比例的50%;45周岁以下的,参照年度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标准参加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县财政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县财政还列出专项经费,每年为“优秀”等次的村党组织书记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对因病和因家庭变故致困的村党组织书记进行重点帮扶。2011年,帮扶11名,帮扶资金1.8万多元。三是拓宽发展空间。对工作成效明显、社会反响良好、群众普遍公认、示范效应突出的村党组织书记,按照干部选拔任用程序,择优选拔享受副科级干部待遇或担任乡镇副科级干部,对已享受乡镇副职经济待遇的村党组织书记年龄达到退休年龄正常离职的,经县委研究同意,仍可以继续享受副科级干部经济待遇,形成了鲜明的用人导向,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鼓励村党组织书记按照程序参加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招录招聘;支持村党组织书记创办经营实体,全县有156名村党组织书记同时是私营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协会法人。激励保障措施的建立和完善,激活了细胞,激发了热情。在村党组织换届时,1300多名党员积极踊跃报名竞选村党组织书记,防胡镇冯庄村党员何鹏放弃外企优厚的工资待遇,毅然返乡参加村党组织书记竞选。
二、夯实基础抓培训,确保村党组织书记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村党组织书记的履职能力和致富带富水平,关乎一村百姓福祉。为此,县委把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纳入整个干部培训总体规划,县财政把培训村党组织书记经费列入年度预算,确保每人每年至少参加一次集中培训,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去年以来,共举办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3期,农业、农机、科技、畜牧等涉农部门也依托农广校、农机校、人才示范基地等阵地,先后开展农业种植、养殖和生产加工技术等主题培训班39场次。鼓励村党组织书记参加函授、自考、电大等学历教育,目前40岁以下的村党组织书记学历在大专以上达61%。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后,从省委党校和大专院校邀请了5位专家教授,集中3天时间对全县289个村党组织书记进行了系统培训,并先后分三批组织全县289个村党组织书记赴“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学习培训,使村党组织书记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差距,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三、不拘一格选人才,拓宽村党组织书记选任渠道。大力实施“能人治村、能人兴村、能人富村”战略。一方面,改进选任方式。大胆转变传统组织任命的选拔任用观念,把村党组织书记选拔权交给群众,村党组织换届中,全县289个村党组织书记全部采取“两推一选”或“公推直选”的方式产生,实现了真正的“公开、公平、公正”。村党组织书记出现空缺后,引入竞争机制,采取群众推荐、组织推荐和考试、考评、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公开选拔任用村党组织书记。另一方面,拓宽选任渠道。打破村党组织书记选任重资历、地域等传统束缚,拓宽村党组织书记选任渠道,采取内选、外引、下派等多种途径,从大学生村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农村致富能手、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和县乡机关退居二线的干部职工中选拔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让有带富能力的人当书记。目前,90%以上的村党组织书记有个人创业致富项目,真正发挥了带头致富和带民致富的作用。年仅26岁的芦集乡莲花村大学生村干部徐彬铭建成了占地千亩、拥有花木13万株的花木种植基地,群众相信这个年轻人能够带领大伙致富,一致推选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成为全县最年轻的村党组织书记。
四、严格考评增压力,强化村党组织书记责任。实行“一考两述两公示两测评”,全面衡量村党组织书记科学发展能力,使他们认识到干好干坏不一样、实绩平平无希望,树立创先争优、干必干成的加压意识。首先,量化责任定目标。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统一印制村党组织书记目标责任书,指导乡镇党委突出村情特点,逐村设定年度工作目标,经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签订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使村党组织书记心中有目标、行动有方向、肩上有责任。其次,强化监管严考评。严格按照“一考两述两公示两测评”的程序,加强对村党组织书记的考评考核。一考,即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两述,即乡、村两级工作述职。两公示,即乡、村两级公示工作目标考核结果。两测评,即党员群众和乡镇领导民主测评。年度考核等次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乡镇年度目标考评位次列为前六名的,村党组织书记“优秀”等次比例按25%确定,其他乡镇村党组织书记“优秀”等次比例按20%确定。再次,硬性规定重奖惩。考评等次作为村党组织书记调整和落实政治经济待遇的重要依据。构架村党组织书记管理的“高压线”,对村党组织书记因工作不力,导致重大群体事件等九种情形发生之一的,年度考核直接定为不称职等次。2011年,对目标任务完成不力、经组织确认为不称职的3名村党组织书记,及时进行调换;对表现突出的10名“十佳村党组织书记”,进行隆重的表彰和大张旗鼓地宣传,并给每个村集体发放5万元奖金。管理办法的实施,真正形成了一种“平者让、庸者下、能者上”的竞争机制,极大地激发了村级组织书记干事创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