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于文静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4月25日下午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与会者表示,唯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方能夯实农业稳定发展之基。抓紧补齐农田水利的“短板”正日益成为上上下下的共识。
以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1%人口的吃饭问题,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的辉煌成就有目共睹。但在这一巨大业绩背后,承担重要作用的农田水利建设却面临着欠账众多、发展滞后的局面:农田水利基础薄弱,水利建设发动困难,农业用水方式粗放,生产1公斤粮食需要800多公斤水,远远高于世界先进水平。
补齐农田水利建设“短板”,需要形成共识,更需要实实在在的措施与行动。其中,确保投入应成为重中之重。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切实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同时,完善金融支持政策,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强化资金使用监管,建立信息通报和社会公示等制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节流,当与开源并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粗放、浪费的农业用水方式已难以为继,要加快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以东北、西北、华北等为重点,大力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进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研发适合国情、质优价廉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并推动其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要继续深化农田水利重点环节改革。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巩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成果,足额落实公益性水管单位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健全财政对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补助政策,促进农业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
农田水利建设,事关亿万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稳定发展大计。人们期盼各方能用实际行动回应人民期待,努力把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做实、做好。
(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