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5日,我市在北京举行“信阳红风暴”之北京论茶活动。 纪 哲 摄

□本报记者 向 炜 赵雪峰

陆羽是茶秘密的发现者,陆羽之后,才有茶字,也才有茶学。茶字就是“人在草木间”。草木如诗,美人如织,天人合一就是自然之道。茶来自草木,因人而获得其独特价值。确切地说,茶是因为陆羽摆脱自然束缚而获得解放,一举成为华夏的饮食和精神缩影。有关茶圣陆羽和光州茶(信阳毛尖茶)的故事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在推进信阳茶产业的进程中,各级领导倾心为民、爱民,科学决策,为信阳茶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殚精竭虑,他们和信阳茶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让信阳毛尖添个孪生兄弟吧!”

时间追溯到2009年12月27日,这一天,是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来河南工作履新的第28天,也是他在全省各地进行调研的第8站。这一天,卢展工是利用星期天,轻车简从到信阳调研,他浓厚的亲民情怀、干脆利索的作风、独特鲜明的思维,给老区干部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视察中,当听到“信阳毛尖”绿茶产量很低时,他说,绿茶一般一年只采一季,就是春季,并且春季还分雨前茶和明前茶,这个产量很小。实际上,茶叶一年可以采摘好几季,春季茶以后还有夏季茶、秋季茶,甚至有的地方还有冬季茶。我们现在的绿茶,采完春季茶之后,夏季茶、秋季茶怎么办呢?做绿茶不行,维持不了“信阳毛尖”绿茶的品质,那么,夏季茶、秋季茶是不是可以用来做红茶?卢展工接着语气肯定地说:“信阳要加大夏秋茶采摘力度,尝试开发新的茶叶产品,增加群众收入,可以开发信阳红茶加工。”

就是这句话,让信阳的决策者们有了顿悟:我们过去是守着“金饭碗”去要饭吃啊!信阳应该也必须生产出红茶,这样一则可以有效弥补绿茶难保存、毛尖茶产量低的不足;另一方面,以此改变信阳茶叶花色品种单一现状,对扩大信阳夏秋茶利用,增加群众收入,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国内国际茶叶市场,实现茶叶大市向茶叶强市跨越意义十分重大。

就是这句话,让信阳的茶商们敏锐地嗅到了商机,更让五云茶叶(集团)公司的老总激动不已,为抢占先机,他们迅速开始了信阳红茶的研制和开发,由此开始了一场红与绿之间的嬗变。公司专门成立了红茶研制开发领导小组和科技攻关小组,经过多次试制,终于在短短的3个多月时间里,生产出了第一批合格的“信阳红”红茶,让众多茶叶专家和各级领导品尝后赞叹不已:信阳红茶外形条索紧细多金毫,色泽棕润,内质汤色红亮,甜香持久,滋味醇厚干爽,叶底嫩匀红亮。

2010年春节刚过,一群操闽南口音的福建人闻讯特意赶到信阳,尝试用信阳毛尖开发红茶。3个月后,省委书记卢展工和中国茶叶协会会长刘枫到信阳视察,产自浉河区白云村红茶研发基地的红茶端到他们面前。观色,细品,结论一致:此茶可与武夷山红茶银骏眉媲美!

高兴之余,卢展工给“新生命”起了个厚重而鲜亮的名字:“就叫信阳红吧,给信阳毛尖添个孪生兄弟!”

信阳红的问世,不仅改写了信阳两千多年来只出绿茶不产红茶的历史,而且缔造了我国最高纬度出产红茶的创举。省委书记卢展工一句点题的话催生信阳红的故事,也必然会永远记录在中国茶产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我甘愿做一个业余书记、专业茶农”

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对于“信阳红”来讲,毕竟从研发到投产仅有半年多时间,信阳市的决策者们决定北上南下,刮起一场“信阳红”推广风暴,早日让“信阳红”红茶品牌一如她的品质一样,熠熠生辉、璀璨夺目、红遍全国。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