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锐

我市中心城区部分路段的垃圾箱上,大多标注着“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字样,但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分类垃圾箱大多成了摆设,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混放在一起,根本没有实现分类。

胜利路步行街一个分类垃圾箱内塞满了广告宣传单,还有一次性饭盒及各种食物残渣等,而这些垃圾大都“不按秩序”混乱堆放在“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箱内。不少市民表示不知道什么是垃圾分类,扔垃圾的时候也没有区分开扔的习惯。市民张先生说,不了解垃圾可回收物,平时扔垃圾也不太注意,基本上看到垃圾箱就扔进去。他建议加强垃圾分类方面的宣传,让更多人对可回收垃圾有更深刻的了解。环卫工李师傅说,他负责路上6个可分类垃圾箱内垃圾的清理工作,每天收3遍,很少发现“可回收垃圾”箱子里的垃圾与另外箱子里的垃圾有什么不同,很少有人会注意分类扔进去。偶尔有人扔了塑料瓶子,一些人会抢着去捡,“捡回来能换点零钱嘛。”王师傅坦言,自己上岗时,从来没有接受过垃圾分类方面的培训,对于哪些是可回收垃圾,自己也不清楚。

几名拾荒者告诉记者,马路两边的分类垃圾箱虽然摆放已久,但很少有人会区别对待。他们就挨个儿垃圾箱“筛选”,废旧塑料、布匹、鞋帽、钢铁、玻璃、木头……都是他们的目标,不仅是城市道路的垃圾箱,许多住宅小区的垃圾箱也大都是这样,居民在倒垃圾时并没有进行分类。许多市民都表示,平时在家里,垃圾都是随便放在垃圾桶内,并无垃圾可不可回收的概念。

不少市民认为,垃圾分类回收是件好事。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大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提高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共同来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