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采茶图。本报记者 赵雪峰 摄 |
编者按:
信阳因茶而扬名,信阳因茶而宜居,信阳因茶而美丽,信阳因茶而富裕。作为信阳毛尖茶的原产地,茶产业是信阳的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茶产业作为我市农业跨越发展的第一支撑”,信阳茶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这期间发生了很多省、市领导关注茶产业发展的故事,涌现出了一些发展茶产业好的经验和做法。为了更好地推进信阳茶产业的发展,本报从今日起,推出五篇系列综述文章,分别是:《茶产业:承载经济腾飞新支柱》、《茶故事:抒写民生建设新篇章》、《茶文章:提升品牌战略新高度》、《茶链条:拓展茶业发展新空间》和《茶之梦:畅想中国茶都新愿景》,以此喜迎即将举办的信阳第二十届国际茶文化节。
□本报记者 赵雪峰 向 炜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一首荡气回肠的《七碗茶诗》,让唐代爱茶成癖的卢仝(自号玉川子)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全诗以神逸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好处:诗人刚饮一碗,便觉喉舌生润,干渴顿解;两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三碗之后,精神倍增,满腹文字油然而生;四碗饮后,身上汗水慢慢冒出;平生不快乐的事情,随着毛孔散发出去了;喝了第五碗,浑身都感到轻松、舒服;第六碗喝下去,仿佛进入了仙境;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这时只觉两腋下生出习习清风,飘飘然,悠悠地飞上了青天,“蓬莱山,在何处?”诗人要乘此清风而去!优美的诗句,高雅的立意,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
就在卢大诗人品茗赋诗的唐朝时期,信阳已成为著名的“淮南茶区”,所产茶叶品质上乘,列为贡品。到了宋朝,全国有十三个卖茶山场,信阳占了三席:光州(潢川)、子安(固始)和商城。清朝时,信阳已发展有6个产茶县,即光山、固始、商城、潢川、罗山、信阳。新中国成立之后,信阳各级政府都很重视茶叶生产,尤其是近年来,信阳茶已经逐步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一项支柱产业。
历经四次发展高潮
信阳种茶历史悠久,茶树原产地在我国西南云、贵、川一带。早在东周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河南。当时,茶在河南传播,并在具有生态优势的信阳一带生根发展。历史上信阳茶区经历了四次发展高潮。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