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效忠

唐玄宗开元21年(公元733年)的一天清晨,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龙盖寺的住持智积禅师打开寺门出去晨练,忽然听见不远处的荷塘边传来幼儿哭声,循声找去见一幼儿躺在塘边路旁。智积禅师见四周无人,便知是遗弃儿,遂将其抱回寺院。智积禅师把孩子抱回寺院后也没有从孩子的身上发现什么,是谁家的孩子,姓啥名谁,一无所知。智积禅师心想,孩子不能没有姓名,于是就按拣到这个孩子的时间起了一卦,结果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智积禅师就依据卦辞给孩子定为“陆”姓,取名为“羽”,字“鸿渐”。陆羽的名字由此而来。

陆羽被智积禅师抱回寺院后,由于孩子太小哺育成了问题。智积禅师忽然想到寺院附近的村里自己的老朋友李公,于是就将陆羽抱给了李公夫妇。李公乃湖州人,是位饱学儒士,曾在官府供职,因看不惯官场的黑暗而弃职教书,在景色秀丽的龙盖山麓开学馆。李氏夫妇有一刚满周岁的女儿,名叫季兰,陆羽比季兰也大不了多少,李公就依着季兰又给陆羽起了个名字,叫季疵,因此,陆羽的名字除“渐鸿”外,还叫“季疵”。李氏夫妇视陆羽为亲生,关怀备至。季疵、季兰同桌吃饭,一块玩耍,一块背读诗文,甚是要好。陆羽到七八岁的时候,李公夫妇因家事携女季兰返回了故乡湖州,陆羽又回到了龙盖寺。

智积禅师是个饱学之士,陆羽又非常聪明伶俐,童年的陆羽便又跟着智积读书识字,自幼得其教诲。智积禅师特别好茶,陆羽每天除了读书识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给师傅煮茶,因此很小便得茶艺之术。陆羽九岁便学习写文章,智积禅师也开始让他看佛经及有关脱离世俗束缚的书籍。但不知为什么,陆羽对佛教经典没有一点兴趣,而对儒家经典却爱不释手,为此,他和师傅产生了矛盾。开始的时候,智积禅师还想说服陆羽,可陆羽就是不听,有时还跟师傅顶嘴。时间长了,智积禅师对陆羽逐渐失去了信心,不诵经念佛就去干活,只要陆羽能干的活都让他干,不好好干还会被看管抽鞭子。

陆羽十一二岁的时候,从寺院里跑了出来,投奔到竟陵一个戏班子学唱戏。陆羽口吃,但却很有表演才能,经常在戏中扮演丑角。《陆文学自传》载:陆羽“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这里说的仲宣,名叫王桀,字仲宣,汉末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此人善诗赋,为“建安七君子”之一,先在荆州刘表手下当差,后归曹操任侍中;孟阳名叫张载,字孟阳,西晋安平武邑(今属河北)人,此人博学多才,曾官拜中书侍郎;相如即司马相如,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人,字长卿,少名犬子,后慕藺相如为人,更名相如。此人博学多才,汉景帝时曾为武骑常侍,汉武帝时官拜中郎将。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世人皆知;子云即扬雄,隋代人,初名惠,字子云,此人文韬武略,宽容待人,朝野倾瞩,声名显赫,曾两度封王。这四个人前两位相貌丑陋,后两位说话结巴,他们虽都有不足但都不及陆羽,陆羽是既丑陋又结巴。陆羽在剧中扮演戏中丑角,也正好掩盖了他生理上的缺陷。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李齐物到竟陵做太守,是陆羽一生中的重要转折。李齐物是淮南王李神通的孙子,系王室后裔,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多政绩,开三门砥柱以通黄河漕运就是他的一大功绩。后来由于遭到奸相李林甫的陷害,朝廷把他由河南府尹贬为竟陵太守。李齐物爱看戏,一次陆羽所在的戏班子给李齐物演出,陆羽的表演大受李齐物的赞赏。李齐物非常赏识陆羽的聪明机警,于是就帮助陆羽离开戏班,资助他到竟陵城外大门山一个姓邹的老先生那里读书。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集贤殿直学士崔国辅,因受近亲御史大夫王鉷获罪的诛连,被贬到竟陵做司马。崔国辅工于乐府及五言诗,常与王之涣、王昌龄等唱和,是一个满腹经纶而又十分爱惜人才的人。他到竟陵不久,就与陆羽结为忘年之交,并且还赠送给陆羽一头白头黑身的野牛(“白颅乌犎”)和“文槐书函”(置放书、文的匣子)。陆羽得到这些名人的指点,学问又大增一步,长进不小。

陆羽得到崔国辅等人的捐赠和资助后,便开始了他第一次的外出考察活动。他考察的区域一是鄂北,二是豫南;考察的重点是访名山、游名水、拜名士、品名茶,了解风土人情和民间疾苦。在豫南,他先后考察了信阳、罗山、光山、商城、固始等县,风景秀丽、河渠纵横的鱼米之乡,特别是放眼满山坡的茶园给陆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世而进入了一个动乱不安的时期。凡是兵乱所及之地,百姓们便纷纷逃往他乡避难,陆羽也随着流亡的百姓离乡外逃流落湖州(今浙江湖州市)。当时战乱之火还没有燃烧到湖州,那里还是一片祥和安宁之地。陆羽到湖州不久,便认识了中唐著名学僧、诗僧、茶僧皎然。湖州也是名茶产地,由于陆羽和皎然对茶都有着特殊的感情,两人过往甚密。皎然留传下来的诗文多处提到与陆羽的友谊,并描绘其共同采茶、制茶、品茶的情景。陆羽来湖州后又搜集了不少有关茶的栽培、采摘和加工制作的材料。

隋唐以来,尤其是南方各地饮茶之风渐盛。但是,茶为何物?除了极少数爱茶之人能在一起交流些饮茶实践的体会和感悟外,没有谁能讲出一二三,甚至连茶字的叫法和写法也五花八门。陆羽每每在品茶的时候想到这些就有一种责任感。于是,陆羽就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对茶的考察和研究,广泛地搜集和整理人们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决心写出一部茶学专著。

为了整理多年搜集的资料和潜心研究写作,陆羽于至德年间结庐于湖州的苕溪。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完成了《茶经》的初稿,时年陆羽才二十五六岁。但是,那时不像现在,一本书稿完成了,拿出去就可以出版发行。那时写一本书稿几十年也难刊印,甚至是作者死了以后,后人才整理出版,这在历史上是常见的事。不过,这对陆羽来说也是好事,使他更有时间去修改这本书。朝廷在平定安史之乱后,陆羽在修改《茶经》的煮茶风炉设计时,刻意把平安定史之乱的事件铸在鼎上,标明“圣唐灭胡明年造”,以示茶人关心国事的宽大胸怀。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吏部尚书、御史大夫颜真卿被权臣元载、杨炎等所忌,被朝廷从中央赶到了地方,去湖州任刺史。次年,颜真卿在任上主修《韵海镜源》。(《韵海镜源》,书名。颜真卿于天宝末始撰,大历中撰成。于陆法言《切韵》以外增出一万四千七百六十一字。引《说文》、《尔雅》诸家书,详加训解,并以经史子集中两字以上成句者,广事编纂,故旬“韵海”;以其镜照源本,无所不见,故名镜源。至宋元之际,仅存十六卷。后全佚。其著书始末,备载《颜鲁公集》。)该书三百六十卷,颜真卿做京官时就开始干这个事,由于工作太忙抓得不紧,到湖州后便加快了这部书的编撰进展,陆羽参加了搜集资料及文字编辑的有关工作。在此期间陆羽也乘机搜集历代有关茶的资料,继续修改《茶经》,比如《茶经·七之事》就补充完善了许多内容。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写成《茶经》初稿,到大历九年(公元774年)《茶经》定稿,这部约7000字的茶学专著,凝聚了陆羽十六年的心血。

《茶经》分上、中、下三卷,内容为:一之源,概述我国茶的主要产地及土壤、气候等生长环境和茶的性能、功用。二之具,讲当时制作、加工茶叶的工具。三之造,讲茶的制作过程。四之器,讲煮茶、饮茶的置器。五之煮,讲煮茶的过程、技艺。六之饮,讲饮茶的方法和茶品的鉴赏。七之事,讲饮茶的历史及有关故事。八之出,记述了当时全国的茶产地,品评排列了各自的位次,并对自己还不太明了的十一州产茶之地也如实注出。九之略,讲饮茶器具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十之图,陆羽主张把以上各项内容绘成图,张挂于座隅,赏图品茶,别有一番情趣。《茶经》的划时代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中国第一部茶的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专著;《茶经》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林学专著,又是一本精辟阐述茶文化的处女作,是这部书把普通的茶事提升为文化艺能,升华为体味人生境界。

《茶经》的问世,不仅使“世人益知茶”,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茶,陆羽也因此而名气四布,甚至连朝廷都知道陆羽其名。在李齐物的推荐下,陆羽曾一度被朝廷召其到京城任“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等职。“太子文学”是在东宫为太子服务的属官,设置于三国魏,至明洪武十五年后不设。他的级别一般是正六品下,元朝至正年间曾提高到正五品。当时让陆羽去做“太子文学”也就是个从六品的官。“徙太常寺太祝”,就是调往太常寺任太祝。太常寺是朝廷掌管宗庙陵寝祭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等的办事机构,太祝是这一机构中专门掌管祭祀祝祷的官,级别和太子文学差不多。但陆羽无心于仕途而未赴任。

陆羽无心仕宦,不羡富贵,不畏权贵,为人重尚友谊。他一生结交了许多朋友,多数为诗人、僧侣、隐士与高贤,即便是为官者也多是具有文人秉性的不得志者。在陆羽交往最多的诗人、学士中,历史上比较有名气的有曾任过门下省左补阙的皇帝亲近的从七品侍从官皇甫冉,此人善写五七言近体诗,《全唐诗》编其诗为二卷;有做官三起三落的隋州刺使刘长卿,此人诗作七律工秀,尤工五言,自称五言长城,受王维、孟浩然影响较大,留有《刘隋州文集》;有“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耿讳和脍炙人口《游子吟》的作者孟郊,还有皇甫曾、卢幼年、张志和、戴叔伦等。这些人都是饱有学识,刚正率直的人。一次陆羽跟张志和在一起品茶,陆问张最近都与哪些人经常往来,张说:“太虚为室,明月为炫,同四海诸公共处,未尝少别!”从这几句话我们可以想见张的胸襟。耿讳曾与陆羽对答联诗,盛赞陆羽对茶学的贡献:“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陆羽的茶仙之名是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叫开了。耿讳那时就断定陆羽及其《茶经》必将名垂后世。

中国的茶文化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陆羽更是与僧人有着不解之缘。他自幼被智积禅师收养,生长在寺院,整天和僧人在一起。他到湖州后又结识了僧人皎然。皎然是谢灵运的第十世孙。谢灵运是南朝宋代阳夏人,阳夏就是现在的河南太康。谢灵运是高干子弟,他的爷爷谢玄官至散骑常侍,晋末袭封康乐公。有这样的家庭背景,加上谢灵运聪明好学,青年时期的谢灵运就卓有文才,盛名远播。也就是在他这一代,举家从北方迁到南方。此人做官几起几落,后以谋叛罪徙广州被杀。但此人是历史上山水诗派的创始人,著有《游名山志》及文集。皎然本姓谢,字清昼,唐天宝后期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唐代宗大历前就到了湖州的妙喜寺。皎然精通佛典,又博涉经史诸子,文章清丽,尤善于诗。他的诗作多以山水、游赏、宗教生活为主要内容。他的一生以诗篇、禅学、品茶清谈来结交卿相和地方官吏,借诗求名,死后有文集十卷。陆羽当年从湖北流亡到湖州后,曾一度寄居在妙喜寺。皎然见了陆羽后,两个人非常投缘,逐结为忘年之交。陆羽在寺院寄住期间,经常与皎然品茶论诗或结伴出游,从中受益匪浅。后来又是在皎然的帮助下,陆羽“结庐苕溪之滨,闭门对书”,开始了《茶经》的写作。皎然和陆羽的关系后来发展到生相知、死相随,生死相依的超然境界。这在《唐才子传》或皎然的诗文里都有记述。如:“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这几句诗比较直白,“九日山僧院”,讲的是时间和地点,即九月九日在抒山妙喜寺;“东篱菊也黄”,是讲寺院东墙下的金菊已经开放,同时作者在这里借用“东篱”暗点晋代陶渊明当年在九江结庐隐居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逢友人送酒来,诗人就地痛饮,酒醉始归的典故;“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这里的“俗”字不是指庸俗,而是指大众化的、最通行可见的,意思是大多数人喜欢饮酒,他们谁又能理解饮茶的好处呢?有人统计,唐代与茶有关的诗有五百余首,主要出自李白、杜甫、皎然、陆羽、皇甫曾、皇甫冉、白居易、元稹等名家之手。在皎然留给后人的470首诗(《全唐诗》编其诗为815-821共7卷)中,就有20余首是写他寻访、送别陆羽或与陆羽聚会的诗作。

在陆羽和皎然同住在妙喜寺时,陆羽曾在寺的旁边建了一个亭子,因它的落成时间正好是癸丑岁的癸卯朔、癸亥日,时任湖州刺史的颜真卿给该亭题名为“三癸亭”。皎然也赋诗一首,题目为《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寺癸亭》:秋意西山多,列岑索左次。缮亭历三癸,疏趾邻什寺。时人对陆羽筑亭,颜真卿题名,皎然和诗,称赞为“三绝”,一时传为美谈。

最能说明皎然与陆羽关系的一首诗是《赠韦卓陆羽》,诗曰:“只将陶与谢,终日可忘情;不欲多相识,逢人懒道名。”在这首诗里,皎然把韦卓和陆羽比作陶渊明和谢灵运,只和他们相处足矣,不愿多交其他朋友。

陆羽的好友不仅有僧人,还有道士。其中名气最大的是李冶。李冶,字季兰,也就是前边提到的李公的女儿,也是陆羽的妹妹。季兰随父母回湖州后,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琴、棋、书、画无不知晓。史书上记载此女善琴、工诗、长于五言。刘长卿称李季兰为女中诗豪。陆羽到湖州不久就找到了李季兰,并经常在一起和唱诗文。李季兰对刚到湖州的陆羽也给予了很多帮助。李季兰曾一度身体有病在太湖岛上静养,陆羽多次泛舟前去探望。陆羽和李季兰的关系可以说是友情加亲情。由于李季兰是一位才女,名气很大,也曾被皇帝召入宫中遣用,但干了月余时间因“不知所终”又辞职出宫。李季兰后因上书朱泚,被德宗所杀。朱泚本为唐将,后拥兵反唐另立中央,称汉元天皇,李季兰为朱泚上书能会有好结果吗?后人给李季兰辑有《薛涛李冶诗集》二卷。

陆羽博学多才。说他博学,他是幼年学佛,少年学戏,青年钻研孔孟儒学;行万里路,考察自然山川,名胜民俗;交八方友,从众之长,丰富自己。陆羽的博学,从《茶经》这部书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该书涉及的自然、地理、气候、土壤、水质、植物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足显陆羽的精深造诣。说他多才,我认为可以这样总结他:一是杰出诗才,这从陆羽所交诗坛朋友及其经常联句对诗,且诗作颇丰可作定论。二是文学英才,陆羽一生“著书颇多”,涉及小说、传记、史学、剧作等等,但除《茶经》其他书皆不传,盖为《茶经》所掩。三是书坛奇才,陆羽不仅擅长书法,而且书法评论见解精辟。他曾这样评价书法家徐浩和颜真卿的字,说徐浩习王羲之笔法,只得其“皮肤鼻眼”,也就是形似;而颜真卿能“得右军筋骨”,表面虽然不像,却青胜于蓝,继承中创新。四是地理偏才。陆羽一生所著专著,有相当一部分是记述山川地理、名胜风俗的。如《抒山记》是记述抒山地理、山川、寺院的;《吴兴记》是记述湖州地区全面地理、风俗情况的;《惠山记》是记述无锡周围山川物产的等等。陆羽偏爱地理,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唐代对地理学十分重视,朝廷要求各州府每三年绘制一张本地的“图经”送尚书省兵部职方,陆羽虽不是朝廷命官,但对他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第二个原因可能与陆羽爱巡游有关。陆羽一生考察游览过不少地方,每到一地便留心于地理的考察,为他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五是建筑怪才。陆羽对建筑学无师自通,他在妙峰寺旁边建的“三癸亭”就是他自己设计的。陆羽晚年移居江西上饶时,在上饶的住所也是自己设计的。诗人孟郊当时还写了一首《题陆鸿渐上饶新开门舍》的诗:惊彼武陵状,移归此岩边。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啸竹引清吹,吟花新成篇。乃知高洁情,摆落区中缘。武陵是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地方。诗的第一句孟郊就盛赞陆羽新开的山舍是把当年桃花源景色移过来了。第二句是说陆羽造的亭子可收云贮雾,凿石即得山泉。第三句是说陆羽栽的竹子迎风可啸,可谐管弦之声,对花吟诗即成新篇。第四句是说由此可感知陆羽高尚纯洁的情怀,显示个中缘由。这里孟郊描述了陆羽自造山舍,依山傍水,凿泉为井,临山造亭,植竹栽树,育花成圃的景色,惊叹陆羽再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园风景。现在江西上饶仍能觅得当年陆羽所建故居遗址,“陆羽井”尚在。六是茶界天才,这是世所公认的。为什么把陆羽对茶的贡献放在后边说呢?因为陆羽在世时他的影响主要还不是在茶上,而是在上述诸方面。耿讳与陆羽联诗时赞陆羽:“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也是把“墨客”放在前面的。《茶经》问世使“世人益知茶”也多指后世而言。不管怎么说,陆羽对茶的贡献可谓天才般的贡献,也正如欧阳修所言:“盖为茶著书,自其始也。”是陆羽开创了为茶著书的先河,创建了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茶学。

陆羽大约卒于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冬或次年春,大约活了七十三四岁。陆羽的晚年虽然在江西上饶度过,但最后还是叶落湖州,仙逝在他生活多年撰写《茶经》的湖州抒山。陆羽是因什么病去世的,我们无从考证,但他死后葬在湖州的抒山是有诗为证的。孟郊的《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塔陆羽坟》诗,详细描述了湖州抒山陆羽坟的情况。

纵观陆羽的一生,我们且不说他别的方面的才学和贡献,仅茶事足矣。在他活着的时候即得“茶仙”之名,死后历代人又尊其为“茶神”、“茶圣”。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有哪位先贤能获此殊荣?无论你用什么语言评价陆羽对茶学的贡献,跟“茶仙”、“茶神”、“茶圣”相比都是苍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