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唐耀兵)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市中医发展大会上获悉: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中医药工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务实创新,我市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县、乡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2011年,罗山县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罗山县中医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地”,市第五人民医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建设单位”称号。

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有效改善,中医优势凸显。“十一五”期间,我市各级政府加大对中医院的投资力度,先后有5所中医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扩建44530平方米的业务用房,其中4所中医院基建项目已投入使用。2008年,市中医院获得国家重点中医院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7000万元,截至2011年底,已完成总投资计划的81%。新县、罗山县、淮滨县的中医院均得到国债项目的支持,加上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均给予适当的配套资金,3所中医院建设项目已顺利完成,新增业务用房11140平方米。平桥区中医院在没有国家项目资金扶持的情况下,通过多渠道自筹资金1680万元,新建一栋7000平方米的病房大楼,增加床位120张。平桥区委、区政府将中医院建设项目列入到区政府2009年“双十工程”。

中医院管理水平逐年提高,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我市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中医院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中医特色等方面均得到加强和改进。主要表现在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诊疗行为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提高,中医特色疗法得到广泛应用,中医文化建设得到普遍重视,医德医风明显好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中医院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中医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专科优势显现。我市始终把中医人才培养和中医专科建设作为中医工作的两大重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明确专科发展思路,集中专业人才培训,对中医院发展进行分类指导,定期考评。各中医院始终坚持“名医、名科、名院”的“三名”战略,走专科发展之路,在专科建设上重点倾斜,积极培养和引进专科人才,已初步形成“院有专科,科有特色”的发展格局。2008年以来,在河南省中医药公共卫生项目中,全市县级公立中医院均上马了针灸理疗康复专科项目和中药房建设项目。市中医院的妇产科,市第二中医院的肛肠科、儿科,罗山县中医院的肛肠科、骨伤科,光山县中医院的外科、骨伤科注重开发新技术、新项目,专科建设得到较快的发展,已经成为医院的支柱科室。商城县中医院高度重视中药材质量,中药饮片全部使用“同仁堂”品牌,住院病人80%服汤药。在专科建设的同时,市卫生局不断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培训。近年来,全市各中医院从管理人员到业务人员均得到国家、省、市级的集中学习和专业培训。市卫生局2010年组织开展了“名中医”评选活动,全市共评选出“信阳市名中医”22名。

典型示范带动,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我市共培训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员152人,培训城市社区中医药人员32人;集中开展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全市培训技术推广人员4100多人;印制《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等培训教材12000套,保证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人员、村卫生室及社区服务站人员人手一份。2012年,市卫生局组织开展乡镇卫生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全市共命名了20个“信阳市乡镇卫生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进一步推动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