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景

【事件回放】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随后熬制熬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向药品企业,进入消费者腹中。记者调查发现9家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4月15日央视)

【读者点评】药品关乎民生,出不得半点问题,每一个安全细节都系着老百姓的健康与生命。还有多少食用明胶厂暗中生产销售工业明胶?片子当中这些明胶厂生产的工业明胶还流向了哪些胶囊厂?胶囊厂用工业明胶加工的药用胶囊还卖到了哪些药厂?这一连串的问号除了媒体陆续曝光之外,我认为监管和处罚还应同步进行。厂商用皮革废料所产明胶造药用胶囊之所以如此顺利,其背后涉水究竟有多深,公众期待一个满意的答案。

从表面看,起因是药用胶囊厂用皮革废料所生产明胶作原料,但别忘了一个关键的原因,那就是药品制假的监管漏洞。再严格的监管也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从这件事来看,涉及药监、公安等多个主管部门,看起来谁都在管,其实谁都没管住,多头监管也是制售假药得以生存的一个关键因素。

明胶厂明明知道这些工业明胶被胶囊厂买去加工药用胶囊,却给钱就卖;胶囊厂明知使用的原料是工业明胶,却为了降低成本、不顾患者的健康,使用违禁原料加工药用胶囊;而制药企业呢,则没有尽到对药品原料的把关责任,使得这些用工业明胶加工的胶囊一路绿灯流进药厂,做成重金属铬超标的各种胶囊药品,最终被患者吃进了肚子里。凡此种种,皆因监管疲软所致。我觉得,除了曝光假药之外,监管的有效跟进已是迫在眉睫。

我们知道,国家对药品的监管有着严格的规定,从研究到生产,从流通到使用,都在监控范围内。这些私制的胶囊类药品之所以大行其道,与监管疲软和处罚缺席密切相关。虽然目前揭露的只是个案,但不得不让人发问:还有多少药企的检验设备、产品标准、管理制度只是摆设?肩负着维护人们生命安全重任的药品监管部门是怎么管的?尽责了吗?

对于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厂商,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严厉处罚,并追缴其非法所得,不给这些唯利是图者以可乘之机。只有让内部的监管和法律的监督正常运转起来,才能让制假者无利可图,让“李鬼”无处可藏,进而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