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秀敏

四月的息州大地,油绿的麦浪起伏连绵,金黄的油菜十里飘香,一派丰收涌动、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息县素来是膏腴之地,有可耕地180万亩。而且,潜在的土地资源丰富。境内淮河两岸有8.2万亩滩涂地,淮河滩区灾后重建工程让数万群众迁出原居住地,而城乡一体化建设又使大量农民变市民,形成了很多“空心村”。如何让潜在土地资源变现,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摆在了息县决策者的案头。

“息县以信阳1/5的耕地承载着信阳1/4的粮食产量,是名副其实的‘豫南粮仓’。做好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挖掘土地潜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们责无旁贷!”息县县长余运德的话掷地有声。

重槌击响鼓。在2008年县人代会上,息县明确提出“土地万亩整治”的目标,并列入了当年全县十件实事。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建立起“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联动工作机制,拉开了全县土地综合整治的大幕。

4年来,息县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逐步由单一的土地整理、点状复垦向综合整治、整村推进、规模发展拓展。截至目前,全县共实施各类土地整治项目34个,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整治土地近8万亩,新增耕地2万亩。

土地整治在整地生田、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让乡村巨变换新颜,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在该县19个土地综合整治整村推进示范村,平整连片的农田一望无际,涵闸、泵站、沟渠等农田水利设施一应俱全,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树成行的大农庄风光尽收眼底。传统的乡村变了样:村庄变“瘦”了,长“高”了,出门不再是泥巴路,购物有超市,看病有卫生室,区域中心村也已经初具规模,一个项目区就是一个现代化的新农村社区,群众感觉“活得更像城里人了”。

对此,息县县委书记张富治有着独到的见解:“‘耕地占补平衡有良方,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城乡统筹发展有希望’,可以说,息县土地整治已经由自然性工程转变为综合性社会工程,成为促发展、守红线、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基础平台。这对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也是息县践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据息县国土局局长申军介绍,“十二五”期间,息县将新增耕地10万亩。这似乎是一项“不可思议”的任务:地从何来,钱从何来,如何建设?

“这个目标虽然有难度,但我们相信,只要找到合适的支点,就能实现。”余运德信心满怀,“全县规划、综合整治、统筹推进,就一定能够让更多的土地生金长银。”

为此,息县科学编制土地综合整治等各项规划,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与城乡建设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无缝对接。全县338个行政村,规划建设360个新社区,规划占地面积15万亩,通过拆旧建新,建新交旧,综合整治,全县可净增耕地近5万亩。

与此同时,县财政投入2000万元作为引导性资金,建立土地整治项目基金,积极吸纳和规范社会资本,以现金投资方式或以工程建设方式参与土地综合整治,形成多元化投资、融资渠道。目前,已与河南大唐土地复垦整理有限公司达成土地复垦开发整理协议,2012年预计投资1亿元,整理土地2万亩。

今年,息县还将同时实施涉及6个乡镇40个行政村、总投资3.8亿元、整理土地20万亩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项目,投资8000万元、整理土地2万亩的8个耕地储备库项目。

土地多了,粮仓丰了,农村美了,农民乐了。土地综合整治既让息县大地流金淌银,又让项目区里的群众幸福指数倍增。我们有理由相信,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息县,必将呈现更多更美的田园风光。